阳光体育网已经有 4696 个学校开通了学校网站

礼嘉中心小学

礼嘉小学前身,可追溯到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由礼嘉桥秀才孙清载创办的“三近书院”。 他联合从政乡史汉、太平乡孙润章等禀请县治,集资办学于前黄杨家祠堂,以为昇西、从政、太平三乡士子肄业之所。1912年4月,高景宪、徐焕光就三近书院创办三近小学,校址在前黄杨氏宗祠。1913年9月,三近书院改为县立第十八高等小学,由曾任江西省军政府都督秘书长李法章任校长。十八高小于1917年9月改为县立第八高小,校址迁至礼嘉街附近王氏宗祠。八高在鱼池王氏宗祠的时间大约三年左右,于1919年迁至镇上太清道院内。1924年更名为武进县第八小学校,1928年7月学校改名为礼嘉桥小学。1937年下半年,日军入侵,教师星散,由殷毓健出任校长,当时称“学塾”,分儿童班和青年班,直到1938年下半年才逐渐恢复正常。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礼嘉区中心小学。1952年下半年,礼嘉中心小学增设初中补习班,至1953年秋并入坂上东南中学。1958年,区社重新划分,学校也取消了原区中心校的名称。1970年增设两班初中,1972年初中并入礼嘉中学。1976年,设初中班,初一三个班,1979年初中停止招生,剩初中两个班,1980年初中停办。暑假期间,翻建音乐室和贮藏室。1984年,拆除口字房,翻建北教学楼二层,面积一千一百多平方米,乡政府出资三万元,中心校出资三万元,县教委出资三万元,总投资9万多元。1998年礼嘉镇政府搬迁后,原镇政府所在地归中心小学使用。2002年春,移地新建礼嘉中心小学,校址在秦巷庙与礼嘉上头巷、礼坂路以东一方,校舍占地面积六十多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1800多万元,其中捐资400多万元。2002年秋,常发小学、孙觌小学并入礼嘉中心小学。规模一~六年级,六轨36个班级。2002年12月,礼嘉中心小学接受并高标准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的验收,被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其间,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常州市小学生男子篮球传统校,常州市绿色学校、武进区文明单位、连续两次获得武进区教科研先进单位、常州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常州市少先队现代化示范学校、东南大学创造教育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实验基地。

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

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创建于2012年7月,由原盐城市郭猛中学(创建于1958年)、盐城市郭猛小学(创建于1942年)和四所村小合并重组,异地新建而成,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面向郭猛镇辖区招生。学校占地128.7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6亿多元,建有六栋教学楼共72个教室,36个专用教室,拥有行政综合楼、学生公寓、文体中心等全市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现有62个教学班级,学生2876名,其中小学部43个班级,2078名学生,中学部19个班级,798名学生。在职专任教师174人,其中高、中级教师98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30人。 学校坚持依法治教,注重内涵发展,紧紧围绕“重发展,强管理,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以“诚信、尚善、自强、共生”为校训,确定了“会学习,会工作、会做人、会生存、会发展、会健体、会审美、会创新”的育人目标,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了“崇德、启智、健体、创新”的校风,“修身、敬业、爱生、智行”的教风和“明礼、守纪、求真、博学” 的学风。 郭猛实验人以人文底蕴滋教育之根,以和谐发展铸教育之魂,不断打造学校新的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省诗教先进单位”、“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平安校园”、“省书法特色学校”、“市红十字示范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培训基地”、“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盐城市电视台、盐都电视台、《盐阜大众报》、市区教育网等多家媒体数次报道学校的办学业绩。 为整合教育资源,放大优质资源办学影响,着力打造公平教育,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下,郭猛实验学校中学部和小学部分别加入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和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成为市区名校成员校。加盟集团校,是郭猛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是学校新一轮创业的起点,对塑造学校良好的教育形象、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学校,新起点,郭猛实验人定会抢抓机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整体优化、特色强化、品牌靓化”为办学策略,创先争优,追求卓越,把学校办成一所“人文底蕴丰厚,个性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宿迁市宿城区蔡集初中

宿城区蔡集初级中学,简称蔡集初中。地处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西首,校园面积7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1956年建校,是一所农村公立初中,隶属于宿城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