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总结
(2011—2012)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活动形式,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它比课间操的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随着“双休日工时制”的实施与课时计划的调整,学生在校时间缩短,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在时间上受到一定影响,很难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我们把目光转向课间操改革上来,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原课间操时间延长,充实内容,拓宽课间操的教育功能,提高锻炼身体的价值。在学校的每一天工作中,只有课间操是全校性的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活动,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这一固定时间,科学地安排活动内容,灵活组织,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国各地区近期新兴起来的一项全校性的活动。其他一些省市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今年全国体育大课间活动现场会在辽宁省召开,通过录象,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现场会的全过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体育大课间活动得到了各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一把手挂帅,成立了组织管理系统。主管校长、体卫艺处、班主任、体育组全员参与,体育骨干学生密切配合,多次例会研究,到教师、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制定了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科学系统地组织安排了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做到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本次活动,除一所中学因场地等原因未参加展示外,其余中小学都进行了丰富多彩大课间活动展示,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艺术实验小学利用解说词把大课间各部分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江南乡全员参与,各个村小能够根据农村地域特点,创编校本操,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经济开发区实验校克服了中小学在一起的不利因素,活动安排科学合理,入场、退场井井有条。联化学校不仅有全校统一的校本操,各年段也编排了适合本年段武术操,组织有效。一实验、二实验克服了场地小,人员多的困难,组织安排有序。29中整齐的入场、退场,体现了平时训练结果。通过本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检查,我们惊喜地看到,各校能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多功能作用,“以活动促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键体”,“以活动审美”为目的,贯彻大课间体育活动原则,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各种矛盾的关系,为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育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各校不管是创编校本操,还是开展各种活动,都能够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多种功能。
(二)科学性
各校能够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身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心理得到恰当的调节。活动时间基本都在25---30分钟,运动量适当。音乐的选择具 有时代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目的性
各校能够根据本校体育工作计划,选择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有些学校创编了健身操、武术操、素质操,有些学校创编了主题教育操。
(四)针对性
各校能够根据学校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技能水平、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内容,做到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五)群体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体现师生全员参与。多数学校的教师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与学生共同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从中受益。
(六)创新和特色性
本次大课间活动,反映了现代体育的发展成果,创造了有活力,富有新鲜感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形成了具有本校的特点和特色紧扣主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音乐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使大课间体育活动与音乐伴奏浑为一体,体现了当代中小学生在操场上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乐曲的选择
应选择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健康向上的曲子,特别是有歌词的音乐更应慎重选择。
2.队形调动
队形调动,活动开展统一用音乐指挥,。大课间体育活动应长期开展,各部分内容应在平时训练中养成习惯。大课间体育活动分五部分内容,集队、广播操、创编操、有组织的活动、退场,这些内容应该是一个统一整体,时间在25---30分钟。各部分内容音乐应编辑在一盘带上。
3.队列要求
集队时,听音乐调动,做到静、快、齐,教师应统一安排位置,不要随意在队伍中走动。退场时,应根据本校操场和学生人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组织有序地调动队形。学生不能停留,队列应整齐、规范。
4.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合理的组织。挖掘本校有特色的项目,并开展起来。
5.教师要求
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各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健身、促进整体和谐。
6.时间要求
体育大课间活动应保证在25---30分钟,大课间活动要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不要拘于形式,应付检查.
连云港市建宁小学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