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简要地说,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变异而造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既反映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水平,也反映着人体的身体运动的水平。生命活动是身体运动的基础,反映着人的自然属性,身体运动又是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当程度地反映着人的社会属性,二者是统一的。满足于生命活动的自然发展,会限制身体运动的发展水平;听任身体运动的任意发展,也会损害生命运动的正常运行,二者又是矛盾的。可见,体质反映了人体的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对立统一,只有科学的把握和处理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矛盾统一,才能达到身体发展的最高成就。这个成就,也就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刻意义的理解。因此,对体质的概念,应该辨证地进行理解,它和健康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同样是健康的人,其体质却千差万别。对于一个人的体质强弱要从形态、功能、身体素质对环境、气候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体质的指标
评价体质强弱的综合指标有如下五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成分等。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及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即身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等身体运动能力。 4.心理发展状态:包括本体感知能力,个体意志力、判断能力。 5.适应能力:例如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抗寒、抗热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影响体质强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遗传性状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前提条件,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卫生和身体锻炼等因素。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三)体质测定
体质测定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和指标:
1.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坐高和身体组成(皮脂厚度、体脂比重、去脂体重等)。
2.功能指标安静时心率、血压、肺功能及心血管运动试验等。
3.身体素质指标
(1)力量指标:握力、背肌力、腹肌力、腿肌力、仰卧起坐、单杠引体向上(男)、单杠屈臂悬垂(女)、双杠双臂屈伸、俯卧撑等。
(2)爆发力指标:纵跳(垂直跳)、立定跳远。
(3)悬垂力指标:单杠屈臂悬垂、单杠斜身屈臂悬垂(女)。
(4)柔韧性:站立体前屈、俯卧仰体。
(5)灵敏和协调性:反复横跨、10米×4往返快跑。
(6)平衡性:闭眼单足立。
(7)耐力项目:耐力跑或快走1500米(男)、1000米(女)、蛙泳或自由泳200米、滑冰1500米(男)、1000米(女)、速度滑雪1000米。
4.运动能力指标
(1)跑:快速跑(50米、100米)。
(2)跳:急行跳远、跳高、摸高(弹跳力)。
(3)投:投实心球、投手球、掷垒球、推铅球、投掷手榴弹。
5.国标体质测定指标 1964年国际体质标准化委员会成立,1974年公布了标准体质测定法。其中包括医学检查、生理功能测定、人体形态学、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四部分测定内容。关于运动能力的测定包括如下8个项目。
(1)50米跑(秒);
(2)立定跳远(厘米);
(3)握力(千克);
(4)男子引体向上(次)、女子屈臂悬垂(秒);
(5)往返快跑:10米×4(两次往返、秒);
(6)30秒快速仰卧起坐(次);
(7)耐力跑: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秒);
(8)站立体前屈。
二、体力
(一)体力的概念
体力指的是身体运动的功能,或者说为进行运动或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因此,它既可以包含运动能力,也可以包含劳动能力和其它形式的身体运动能力。它同体能基本上是同义词,但习惯上体能只被用来表达运动能力,很少有用以表达劳动能力的。因此,体力这个词泛指身体运动的功能水平较为合适。日本学者对体和体质不加区分,通称为体力。我国学者茅鹏认为,体质是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对立统一,自然也就是健康和体力的矛盾统一。体质一分为二,就是健康和体力。体力和健康不能互相替代,各有独立的含义,也不能分别单独代表体质。只有把体力和健康结合起来观察,才能完整地反映体质水平。例如健康良好者必有一定的体力水平,而体力良好者必定以一定的健康水平为基础和保证。体力和健康,是统一的体内矛盾运动的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健康反映了人体内部矛盾运动的统一性;体力是体内矛盾运动斗争性的反映,是体内矛盾运动在可控了限度内展开时,所可能达到的激烈程度的反应(这个可控限度,就是健康)。因此,健康是体质状况的反映。
体力:
1.运动能力
1)力量
2)速度
3)爆发力(=力量×速度)
4)耐力 a.肌肉耐力 (身体素质) b.全身耐力
5)灵敏性
6)柔韧
性
7)平衡性
2.防御能力
1)适应力
2)抵抗力
3)免疫力
4)恢复力 (应激反应)
5)代偿力
6)稳定性
7)精神、心理的安定性
(二)体力的分类
对于体力的概念和分类,各国学者各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名称各异。日本学能把体力分为行动体力和防御体力两类,它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及对生命和健康有威胁的应激所产生的各种抵抗力。这和中国学者关于体质的概念相似,我国刘纪清教授从运动医学的观点,并按中国的习惯称呼作了如表1的分类。
(三)体力测试
体力测试,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1.握力(肌力):用握力计测定,左右手各测两次,取两手最好的成绩。再做平均数或单记好手的成绩。
2.背拉力(肌力):用拉力器测定,测两次取最好的成绩。
3.垂直跳(爆发力):身体侧向靠墙站立,先用沾粉的手指划印,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原地上跳、沾粉手指尽量上伸划印,测量这两个手指印之间的距离(厘米)。
4.上下台阶运动(耐力):直立姿势预备,以开始作为起动的信号。用2秒钟上下一次台阶的速度,连续不停地做3分钟上下台阶运动。做完后,立即坐在椅子上;测量运动后的1分至1分半钟,2分至2分半钟,3分至3分半钟的脉搏次数。在运动中间如果坚持不下去或者上下慢了三次,立刻停止运动记下此时秒数,并用下列公式求出判定指数(台高:男40厘米,女35厘米)。上下台阶的连续时间(秒)×100 判定指数= 2×(3次测量脉搏数的总和)
5.俯卧后仰(柔韧性):俯卧在垫子或诊察床上,双手放于腰后交叉相握,两腿稍分开(足尖距约45厘米)。辅助者跪撑于被试者两腿之间,用膝及小腿压在其月国窝及小腿上,双手按大腿后部,注意不要按于臀部,借助自身的体重使其下肢固定。被试者慢慢仰头背伸,将上体尽量抬起。实验者借助立柱或直角刻度尺,尽快测量下颏与台阶之间的距离(厘米),即下颏抬起的静止高度。进行两次,取最好的成绩。距离大者柔韧性好。
6.立位体前屈(柔韧性):做一个特制的实验板、设有带刻度的立柱,以凳面为0点,往上25厘米,往下40厘米。被试者立于凳面上,足跟并拢,两脚尖分开约5厘米,与立柱平齐。上体慢慢尽量前屈,不得突然用力,两臂及手指伸直贴近立柱,头置于两臂之间,膝关节不能弯曲。手指末端所触及最下端的刻度,为测试结果(厘米)。0点以下为正数,0点以上为负数,正数值越大,说明脊柱的柔韧性越好。进行两次,取最好的成绩。如果有专门的测体前屈设备,可在椅子上或诊察床边测量,这样更方便。
7.闭眼单足立(平衡性):两手叉腰,闭眼单足站立,直到平衡破坏、支撑脚移动或睁眼为止。记录独立时间(秒),10秒钟以上为合格。
8.反复横跨(灵敏性):在地面上或测量板上以120厘米(7~11岁为100厘米)的距离划三条平行线。被试者跨中线站立,用开始的口令作为起动信号,按右→中→左→中的顺序反复横跨,在20秒钟内要尽可能快的左右反复移动,但不得跳跃。这样两脚跨过线的次数越多,则其灵敏性越好。两脚每跨完一线为一次,脚不到或越过外侧线,以及没跨中线不算数。测验两次取最好的成绩。
9.俯卧撑(耐力):俯卧、两手撑地,男子脚尖触地,女子以膝关节触地(跪撑)。俯卧撑计算能达到的最多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