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状况

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状在全科视角下,小学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中等师范学校,要想能够跟上改革的况

在全科视角下,小学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中等师范学校,要想能够跟上改革的步伐,使我们的小学教师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具备多学科的教学能力,为我国的基层提供优质的教育。体育课程作为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必修课,是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和今后的体育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推进小学教师体育课程的合理性,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安徽省小学教师培养阶段的体育课程问题进行解析,为安徽省中等师范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学能力;全面培养;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确保在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目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达到某种期望的结果,而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方案及措施,为一切行动指明方向。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远见,要能根据现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更好的了解课程目标设置的现状,笔者对安徽省的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学生的运动参与状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和平时表现分别占23.2%、44.8%和61.4%,这说明大多数体育教师以考核评价来促使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参与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及个性形成的有效途径。从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内容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考核率不足,而对于出勤率和平时表现的考核率也不是太高,这就说明了我们的体育课对于运动参与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人类的生活观念的转变,健康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繁忙的工作或学习之余,更多的人走出户外或健身房,进行各式各样的健身活动,这样可释放他们的工作或学习的压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使更多的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目前学生的惰性较大,大多数学生知道体育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但很难让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动起来,课堂上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远远达不到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剧烈运动或较长时间的耐久运动。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逃避运动,编造出各种理由,不想参加到运动之中。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如果体育教师思想禁锢,不能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也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度,广大体育工作者要行动起来,努力加强学生的运动参与。

二、学生的运动技能状况

运动技能是学生为完成技术动作而具备的能力,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方面分别占63.7%和53.2%,说明我们的学校对学生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验运动乐趣得到多数体育教师的认可,还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坚持运动技能的教学。我们要认真对待两者之间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更不能因为现阶段出现的一些片面问题,而忽视了体验运动乐趣的目标,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但也不是乐趣决定一切。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我国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要凸现师范性应从师范教育的独特性和培养目标两方面着手,通识课程的教学要建立在师范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是在体能、机能和精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状态,并且拥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师对身体健康目标有一定的认知度,但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较少。综合整个教师及学生问卷,学生的总体体质比较差。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体育兴趣,运用合理的锻炼方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运动项目,认真备课,设计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定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采用形成评价和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列入考核内容,以此来促进和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得以实现。

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调查可以得出,在进步幅度、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分别占14.6%、30.7%和26.3%,这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会产生不良影响。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方法众多,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道德、抗挫折能力和团队意识进行培养,而其又是一个具有长期而无规律的过程,每一位体育教师都不容忽视。综上所述,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小学体育课程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也要注重实效性,要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使学生体能得到增强;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具有优良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拥有很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