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圃中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和中央提出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全面落实“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特制定本校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
一、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意义及目的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指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和下午第一节可后各安排25-30分钟的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传统课间操活动的改革完善,改变学校课间操长期固守的单一模式,使其时间延长、项目增加、内容丰富,充分使学生运动起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休息调整等功效。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原则
1、校本性原则。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在项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应立足于本校特色,根据本校场地、器材、师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大课间资源,进而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2、趣味性原则。大课间项目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口味,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并能保持生命力,持久开展。
3、创新性原则。学校要在继承原有的活动项目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在活动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选、借鉴、整合,创新出更具活力的体育项目,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同时,通过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新兴的体育运动等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源源不断地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不断充实、更新大课间内容。
4、实效性原则。大课问活动是学生展示个人能力、魅力,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是学生相互交流、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培养和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的场所。学校设计的大课间活动要真正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愉悦身心的现实目标,在内容设计和项目选择上应符合青少年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人体机能适应规律。
5、安全性原则。大课间活动参加人数多、场地小、学生积极性高、跑跳频繁、学生自控能力差,组织不好很容易出安全事故,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活动项目时,应充分遵循体育活动的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场地、器材的适用性、安全性,确保活动的安全。
三、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任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学校场地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科学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1、各种球类活动、集体跑步、跳绳、踢毽予、跳皮筋、体育游戏、传统养身健体运动、队列练习等。
2.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主开发活动项目。如:校操、韵律操、健美操、器械操,武术操等,也可以编一些体现乡土风情的活动操或者舞蹈。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创编一批富有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项目。
四、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分为集体活动、分班(组)活动。集体活动为主,分班(组)活动为辅。
集体活动是指全校或部分年级的集中锻炼。其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地点集中,活动时间、内容便于统一安排,能做到统一领导,督促检查,相互促进。
分组活动是指以班级、体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的活动。分组活动规模小、人数少,地点可以分散,方式灵活便于组织和区别不同情况,并能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领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荀旭
副组长:郑邦 郑柏祥 刘波 甘勇 金波 贺宁 龙海燕 杨红岩
委 员:全体老师
六、实施步骤
1、积极筹划阶段(2016年9月):根据上级方案,成立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2、宣传动员阶段(2016年10月上旬):印发《花圃中学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召开动员会。各班也要建立组织,结合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层层宣传发动,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3、启动实施阶段(2016年10月下旬):成立以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等为主的活动领导小组,研究适合本校活动内容及形式,制定活动细则,组织开展活动。在学校课程设置、作息时间上,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留足大课间活动时间。
4、检查督促阶段(2016年11月):为推动、普及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将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定期集中专项检查,同时配合好上级的抽样检查。
5、现场促进阶段(2016年12月):学校将选择活动开展比较好的班级召开现场会,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6、回顾小结阶段(2017年1月):各班要利用假期认真回顾活动收获、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寻求新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各班要认真撰写小结,并上报学校。
7、巩固提高阶段(2017年3月-5月):在上学期活动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活动方案,使活动更加让学生喜闻乐见、更加行之有效。
8、评比表彰阶段(2017年6月):评选“大课间活动示范班级”和先进个人,继续巩固和扩大大课间活动的影响和成果。各成员要积极准备,认真总结,争取被评为“示范班级”和“先进个人”。
七、活动要求
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达成共识。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改善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科学研究,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落实“人人都是体育运动指导者”的理念,鼓励所有学科教师投身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之中。
2、加强领导,保证时间,形成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引入体育活动为主旨,强化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并建立“大课间活动制度”和“大课间活动评比制度”,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评价上形成有效管理,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不断提升活动水平。
学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排入作息时间表,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季节(天气)、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精心策划大课间活动内容,建立起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程序模式,认真组织实施。
学校建立大课间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要对活动中的先进班级和个人予以适时激励,并将各种评价资料存档,作为学期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主任、老师、学生系列考评中,以保证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开展。
3、全员参与,科学合理,体现特色。坚持学生全员参与,学校全体教师紧密配合。针对不同年龄、场地器材、季节、气候条件选择编排内容,做到因班、因地、因生制宜。建立起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的程序模式,并定期更换活动内容与方式,体现特色,不断丰富完善大课间课程。
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确保安全。学校要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活动场地、充实活动器械,确保师生广泛参与的积级性。学校应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大课间活动,有效化解部分学校场地不足与学生人数众多的矛盾。重视大课间活动纪律与安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大课间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