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九小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2014-2015学年度)
一、基本情况
龙泉九小位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新区,有教学班44个,学生2110个。教师总数127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10名。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1人。体育教师师生比为211:1。学校占地2.6万平方米,其中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13414平方米,含200米塑胶环形跑道田径场1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1个,室外乒乓球场地3个,室内乒乓室1间等。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完善,拥有双杠、肋木、高低杠、摸高器、爬高器、云梯、篮球架、羽毛球架、篮球、羽毛球、气排球、实心球、呼啦圈、长绳、短绳等多种体育器械,器材配备达到并超过标准要求,满足了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保证经费的投入
1.领导队伍是核心。学校校长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安排一名副校长分管体育工作,把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每期开学初召开体育工作布置会,行政人员、体育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校长、分管体育工作副校长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坚持听评体育课。
2.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发展体育工作的主要抓手,通过多渠道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建立了一支富有经验、敢于创新的体育师资队伍。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师资的作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体育进行校本研修和培训,动员教师积极参加区、市各级专业培训,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过程中,提高体育老师的基本素质;二是积极争取到各师范院校直选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体育师资队伍。本年度,学校从陕西师范大学直选了一名排球专业的体育研究生,为学校体育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3.学校对体育教师职务评聘公开公平公正,工资待遇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大课间活动组织、体育值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工作都给体育老师计算相应的工作量。每年学校还给每位体育教师配备不少于1000元的工作服,既体现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又调动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障了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
4.学校在体育经费投入上力争尽量满足需要,本年度体育经费支出总额为14万多,其中体育场地经费支出5万多, 体育专用器材经费支出4万多,体育工作经费达5万余元。
(二)落实课程教学,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1.课程设置保落实。学校按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标准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和活动课,在体育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与健康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三节。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后,学校组织师生参加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最后一节课后,还开设了体育锻炼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是成都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龙泉驿区乒乓球业余体校,乒乓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活动,因此,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了间周一节的乒乓球教学,以乒乓球教学为着力点,带动体育工作全方位的开展。
2.课堂教学奠基础。 树立体育新课程理念,加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学校体育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每节体育课严格执行“课课练”,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校开发了乒乓球教学校本教材,体育教师依据教材与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乒乓球教学。低段主要通过原地颠球、对墙击球等技能训练培养球感和兴趣;中段主要通过反手拨球、正手攻球等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乒乓球运动技术;高段主要通过弧圈球技术和乒乓球战术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乒乓球实战能力。
3.教学研究促发展。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外派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到省、市、区参加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交流,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参培回校后体育教师还要上学习汇报课,并对班主任和相关教师进行体育活动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有科学的指导,发挥群体作用,让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体育教研组,体育骨干教师任教研组长,按照区教研活动“五有两程序”(五有:有计划、研讨、记录、总结、实效;两程序:教研活动基本程序、集体备课基本程序)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内容包括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观摩课堂、评课议课、教学研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每期体育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不少于4次,课堂研讨活动不少于4次。
4.依托乒乓球运动,带动各项体育活动。学校继续坚持开展好乒乓特色活动,上期举行乒乓球联赛,下期举行乒乓球挑战赛。本年度,学校还开展了一次乒乓趣味运动会,其趣味性、竞技性和普及性受到师生普遍欢迎。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学校的乒乓球队收获颇丰:参加成都市第十五届传统项目学校比赛获男女团体一等奖;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乒乓球公开赛获优秀组织奖,向仪铭同学获女子丁组第八名;参加龙泉驿区第四届乒乓球运动会,积分74,居全区第一;参加区田径运动会荣获团体第八名;参加成都市少年乒乓球公开赛,7名队员跻身各组别前八;参加成都市第二十届乒乓球活动月调赛获女子团体亚军,男子团体季军;在湖北十堰举行的红双喜“幼苗杯”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中获女子团体第八名……在乒乓运动的带动下,学校各项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如市级啦啦操比赛屡次荣获一等奖,成都市网球文化运动会获网球操一等奖,参加区游泳比赛5人跻身前八名……2014年12月,学校被推荐参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评选,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殊荣。
5.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采用集中和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首先是全校师生集中做部颁操《七彩阳光》及学校自编乒乓球韵律操(乒乓球操将体育舞蹈与正手攻球和反手拨球动作相结合,学生一人一拍和着音乐天天练习),然后以班级为单位的特色活动,主要以五项体育活动形式(趣味呼啦圈、乒乓球、滚铁环、篮球运动、跳长绳)开展活动。活动器材由学校统一配备,分到各班保管,活动项目及器材每周按年级轮换一次。如遇雨天或不适宜室外运动特殊天气时,学校安排的是室内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为室内徒手健美操、手语操及各年级特色活动。
6.坚持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学校开设了篮球、羽毛球、田径、乒乓、长绳等多个体育小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当中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锻炼的方法,体验了运动的乐趣,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7.开展多姿运动会。学校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大型运动会。2014年12月,学校举行了以乒乓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2015年4月,组织开展了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运动会,分设了50米、100米、200米、800米、跳远、跳高、迎面接力等20几个比赛项目,在班级全员参与的预赛中选拔出优胜者参与决赛。
8.积极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对校园围墙进行改造,增加了更多的体育元素,营造了更为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
(三)加强体育工作管理,以形成素质为目的。
规范的管理,扎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体质,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体育、艺术2+1项目开展顺利。学校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小社团活动、课余课后体育锻炼活动,促使85%以上的学生达到了体育、艺术2+1项目的要求。
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学校体育教师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在今年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45%的学生达到了良好及以上等级,100%的学生达到合格等级,测试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学校及时统计、汇总和上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找出了学生体质状况的原因及对策,指导下一学年的体育工作。
3.认真开展体育工作自评,总结体育工作成败得失。学校对照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细则,认真开展自评工作。
(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1.足球活动有规划。为继承和发展足球运动,以普及足球运,促进我校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我校足球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足球运动水平,学校特成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足球发展规划。
2.足球活动进课堂。体育与健康课除了在完成正常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为主。我校每班间周至少一节足球课,充分让校园足球课程进入每个班级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足球的基本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简单、初步的足球技能和技术,了解足球的发展历史,激发同学们热爱足球运动的情感,形成勇于拼搏、敢于竞争、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并把在足球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迁移至更广泛的学习生活中去,增强体质、勤劳刻苦、持之以恒、善于合作,学习好的做人品质。
3.足球活动赢比赛。学校根据学生主体性特点,成立不同年龄层次的训练队,在训练的过程中,以足球基本教材为依据,从而达到训练内容系统化的要求。参加区、市级举办的足球体育赛事活动,并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三、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主要问题:学校各训练队中的梯队建设不完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教练员报酬微薄,运动训练本身是件辛苦耗时的事情,只靠喜爱和敬业是不足以激发体育教师持久的工作激情;二是体育教师得不到相关的专业培训,在体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下降,甚至逐渐被淘汰而丧失积极性;三是学校体育活动对象是学生,而现今我国在校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条件致使更多的学生更少地参与体育锻炼,乃至基本的生存劳动,怕吃苦、怕耽误学习,是学生和家长对参与体育训练的第一反应,社会体育观念意识和家庭教育观念正对学校体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学校运动队梯队建设的生源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
改进措施:
1.增加教练员训练报酬并根据最终比赛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
2.不定期指派相关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从而紧跟体育发展的步伐;
3.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并做到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两不误。
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