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地镇中小学校简介

                                                  

                                             

                                              百年校史话沧桑

    仙源湖实验学校现位于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安地村,东靠半磐山,西临梅溪河。据《金华县志》和《金华县教育志》记载,婺城区安地镇古称仙源,学校前身为金华县南华乡公立仙源初等学堂,创办于清宣统2年(1910年)二月名为金华县南华乡公立仙源初等学堂。

    民国25年(1936年)下半年,雅畈中心小学的高级部迁往安地,改名为金华县雅畈中心小学,设班级6个,学生300人,教员9人。金华沦陷后,迁校于双枧头孔氏宗祠。民国34年秋,迁回安地原址,改称金华县安地乡中心国民学校,有班级6个,学生250人,教员8人。

1949年下半年,更名为金华县安地乡中心小学。1953年春,改名为金华县安地区第一中心小学。1958年初,在现址新建校舍1幢,附设初中班2个。1968年下半年,小学有班级8个,初中班2个。

1977年秋,改称安地公社中心小学,并增设高中班2个。

1983年下半年改称安地乡中心学校,安地初中建立了农村初中实验中心。

1992 年下半年改称安地镇中小学校。

2002年下半年安地镇中小学校一分为二为安地初中和安地小学。

2011年9月,在学校办学100周年之际,安地初中、安地小学合二为一,名为“安地镇中小学校”,又名“仙源湖实验学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走科研兴校道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7年还考出了金华市中考状元。近3年每年中考都进入婺城区14所农村初中前列。2009年,学校138名毕业生,有5人考入金华一中,32人考入省级重点高中,63人考入普通高中,普高上线率达45%。2010年,148名毕业生69人考入普通高中,普高上线率达46.7%。2011年,153名毕业生有10人上金华一中分数线,有6人被金华一中录取,18人上金华二中分数线,39人考入省级重点高中,71人考入普通高中,总成绩位列婺城区14所学校第2名。2012年108名毕业生4人被金华一中录取,63人考入普通高中,普高上线率达58.5%,位列婺城区14所学校第一。连续6年获婺城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体育中考满分率连续四年获婺城区第一名。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崭露头角,先后有260多人次获得各类省、市级中小学生竞赛一等奖,500多人次获得婺城区级奖项,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一朝旧貌换新颜

    2011年9月,在婺城区政府、仙源湖管委会、安地镇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安地中小学迁建工程基本完成。2012年2月23日,新校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49500平方米,坐东朝西,建有小学教学楼、初中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报告厅、食堂及附属工程。设计规模36个班,能容纳1800多名学生就读,是婺城区唯一公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36个班级,每班配备电子白板。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电脑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全部按省I类标准配备。教学环境、硬件设施堪称金华市一流。

    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在校生11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6人,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67%,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42人,专科 34人。获省市级各类教育教学荣誉7人,区级各类先进荣誉32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骨干教师12人,师资力量较强,结构合理,完全胜任义务教育。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冬季长跑先进单位、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消防教育先进集体、金华市婺剧试点学校、金华市文明单位、金华市绿色学校、金华市无烟单位、金华市综治先进单位、婺城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婺城区和谐校园、婺城区优秀党支部、婺城区先进基层工会组织、婺城区少先队阵地建设先进集体、婺城区先进关工委、金华市职工棋类比赛团体冠军、婺城区森林消防先进集体。

    如今,崭新气派、环境清幽的新校已矗立在梅溪河畔,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校,正以靓丽的容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学校在迁校之后积极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模式,在教育科研、艺术特色、学生学业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学校继续坚持“特色与质量”并重的办学理想,各方面工作均彰显了办学特色。

一、实施“名课模仿”活动,短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因而我校十分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带动了教师的快速成长,我们仿照书法研习中的“摹帖”之术,实施了“名课模仿”工程。我们把“名课模仿”过程也分为读、临、背、意四个步骤。“读”就是把名师讲课的课堂实录让老师反复观看、研讨,理清名师上课的思路,剥离出名课的方法技巧。“临”就是把名师讲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请教研员进行听评,找出差距,研究对策,再讲再评,最终让课上的像名课。所谓“背”,就是选择相近课题,仿照名师的思路、方法,自己备课,设计教案,把课上出名师的味道来,让课具有了名师的风格。“学”的目的是为了“弃”,所以名师模仿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意”,就是在把握了名师的要领之后,根据自己的特长、特点,量体裁衣,因教施教,上出有自己特色的优质课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二、养成教育抓常规重细节,学生德育水平大幅提高。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大,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了适应学生发展要求,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学生身心特点分初中部和小学部确立德育目标,分层递进进行德育管理,努力使确定的目标和实践目标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

    初中部的德育、感恩、励志教育始终贯穿教育教学环节,并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聚焦内涵发展,彰显办学个性。在近十余载的教育实践中,重视德育教育,通过住校生内务整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重视励志教育,通过德育墙,提出:不比享受比学习、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的教育理念,德育墙上举例成功学长的勤勉寄语、励志小故事、二十四孝图等,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路需感恩走。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记住他人的帮助之恩,心灵才能丰盈,人生才会丰富。重视体育健康教育,每天组织学生进行长跑训练,并齐呼口号,一方面身体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体育中考奠定基础,毅力励志得到教育。

    小学部重养成教育,强化学生的习惯意识。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之星评比,让学生在活动和评比中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我校对寄宿学生的养成教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月月抓,天天抓,时时抓。上下形成合力,常抓不懈。教师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保证时间上、空间上、人员上的无缝管理,最后实现“人不在岗,运行正常”的管理效果。

三、独创教研系统,形成课题研究特色。

    经过一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本校已形成了独特的教研系统——

每年九月召开课题招标会,中期召开课题分解会,每月召开课题月例会等活动,使教科研更加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了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科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进一步打造了我校教科研精品。我校独创的教科研特色得到了市、区教育局、教科所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开设了一项特色活动——学生社团。

    学校成立婺剧、舞蹈、陶艺、铜管、篮球、乒乓球、书法、演讲与主持等18个学生社团,努力提高了学生艺术文化修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其中校锣鼓队、武术队,受邀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演出达十多次,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好评,也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赞誉。而校婺剧队表演的婺剧节目《三请樊梨花》选段《沙场落马》在金华市第二届中小学婺剧汇演中获得一等奖、校舞蹈队表演的节目《墨舞词韵》在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原创婺歌《醉美仙源》获婺城区元旦文艺汇演一等奖。校铜管队的训练风采刊登在了报纸《今日婺城》上。2012年,6月14日我校成功举办了有500多名家长参加的社团开放日活动,仙源湖管委会领导、市区教育局领导也亲临现场,此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一年,仙源湖实验学校特色教育成果斐然。

五、坚持开拓特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结合学校的国家级课题《基于“四商教育”理念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以及本学期送省课题《浙江特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校本开发》研究,坚持开展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三年级开展“小鬼当家”活动,四年级开展“城市探索”活动,五年级开展“交换生”活动,六年级开展“毅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四商”教育实践之路,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六、开办校园电视台——仙源湖实验学校校园电视台。

    继2011学年创办仙源湖实验学校校园电视台之后,校园电视台继续开办并丰富了节目内容。电视台节目每周播出一期,主要有四个板块的内容:校园动态、小鬼当家、交换生、毅行。本学期电视台在节目的制作上全部由学生完成,从采稿到编辑,从录像到剪辑,学生在不断的摸索与相互的学习中不仅锻炼了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更展示了农村学生的纯朴与灵秀。

学校将始终秉承“重德、博学、慎思、尚美”的校训,“团结、协作、务实、奉献”的校风,“敬业、爱生、和谐、发展”的教风,“勤学、多思、文明、自信”的学风,在睿智而富有创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最佳实现方式,潜心研究“四商”教育之路,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兼顾“质量”与“特色”,让“科研”与“课堂”并蒂,努力将“百年老校”打造成“百年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