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田径教材的教学

[摘要]:目前田径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其原因主要是田径教学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田径运动能力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田径内容狭隘,教学活动枯燥、单调,失去了田径运动应用的乐趣。在探索教学新途径中可调整田径的教学指导思想、拓宽田径教学的内容、改革田径教学方法、改革学习评价。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收益,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新理念。因此,教学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探索]    [拓宽]   [评价]   [途径]    [改革]

[正文]:

[引言]: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享有“体育之母”的美称,它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对其他各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起着良好的作用。然而目前田径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研究对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研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改革。  

[采用的方法]:调查问卷法、记录统计法、实验对比法、观察法等。  

[结论]:对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享有“体育之母”的美称,它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对其他各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起着良好的作用。然而目前田径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田径教学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田径运动能力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田径教学内容狭隘,教学活动枯燥、单调,失去了田径运动应用的乐趣。因此,对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一、     当前中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

 田径教学面临困境,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逐步在萎缩,这必然对中小学田径运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⒈社会情境的变迁

当前学校体育严重忽视田径教学,主要是人们的体育意识和运动行为受到社会情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费力气的运动逐渐变得难以接受,只凭自己的兴趣锻炼一时,身体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通过调查有70%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健身价值可以由其他运动项目替代,田径运动技术的学习对自己今后工作帮助不大。田径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消极应付现象,也反映了学生目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现状。面对当前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当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社会情境的变化,人们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行为必然引起相应的变化。因此,每当体育课出现耐力跑、跨栏跑或投掷等教材时,或者安排发展身体素质练习时,学生所表现出的懒动行为,是我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⒉田径教学竞技化

由于田径教材的局限性,很多人认为田径运动只是运动员的事情,属于竞技项目,没有把它与健身联系起来,没有让学生理解田径运动对健身的意义。现在的田径教学手段、形式单一,技术难度大,缺少趣味性,这是多年来田径教学的主要缺陷。另外,由于多年来田径教学突出以完整竞技技术教学为目标,限制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按竞技项目的技术要求,以技术教学统领整个教学过程,一般的学生由于无法达到田径项目所需要的高素质与高质量的技术要求,以致他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对田径运动的一些不良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加之于在教学中,大多以统一的技评、达标标准来要求个体差异明显不同的学生,许多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以来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闻田径而心惊,望田径而胆寒。而对通过田径教学来提高学生健身能力,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方面的认识明显不足。  

⒊中小学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

城市中小学学生大都属于独生子女,他们很少参加体力活动,怕苦、怕脏、怕累,20世纪50年代的学生每天坚持晨跑锻炼,以通过《劳卫制》为荣,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在上课中大部分学生对跑的项目不感兴趣,特别是对耐久跑情绪低落,没有信息和毅力完成练习;对跨栏跑没有胆量和勇气;对投掷项目没有兴趣和能力。在我校对学生体育兴趣调查中,9个选项,田径名列倒数第2名。多数学生常以变相的抗拒行为消极应付。  

二、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田径教学的意义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分析研究田径教材教学的特点,对改革

田径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健身性:田径运动健身属性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和教育之中。从原始社会开始,田径中的走、跑、跳、投,包括攀登、爬越都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技能。田径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把一些喜闻乐见、有健身和教育价值的游戏提炼为现代田径运动形式,因此,健身性应是田径运动最本质的属性。当今世界人们已把健身走、健身跑当成一种潮流时尚。田径健身的内容很丰富,选择面广,适应各种群体的人参与,不受人数、年龄、场地、器材的限制,简单易行,终身受益。第二基础性:发展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等基础素质是田径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田径健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学生多种运动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的基础性运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打好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基础。第三主体性: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收益,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新理念。因此,教学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     加大田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途径

⒈调整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的发展总是在传统和变革的互动中进行,其中观念的转变

为第一要义”,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就应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对田径教学进行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手段。田径运动原本就是人们追求健康、强壮体魄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根据身体的需求选用健身的方法和手段,确定运动负荷和评价标准。田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的束缚,将竞技项目的教学转变为突出健身属性的教学,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田径运动更好地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服务。  

⒉拓宽田径教学的内容

应选择有较高锻炼价值的田径教材,并使之成为  “快乐体育”的教材,以提高人的适应性为基础,将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等作为田径教材的主要内容。因此,对田径教材要精选优化,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健身手段的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系统掌握运用田径运动进行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改革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田径运动中陶冶情操,弘扬个性,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愉快地投入到田径运动中来,发挥各自的专长,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投掷中的各种单人的抛接球练习、打靶练习、投远练习、抛高练习,以及双人组合的前后抛练习、上体仰卧抛接练习、胯下抛球练习等等。教学目标应是发展学生多种方式的投掷能力。又如跳远教材,除急行跳远外,还可以用助板跳远,短距离助跑踏上高台向前跳远,越过一定高度的跳远,甚至可以在不同地形中助跑跳远等。  

⒊改革田径教学方法

田径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基础体能为根本,以学习健身知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式、互帮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加强学法指导,同时,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一可采用综合法。比如,我们在学习跑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手拉手跑、拉成圈跑,也可以让学生拿着接力棒来接力跑,这样学生在学习“跑”的教材时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又如,在学习加速跑时,可运用“高尔夫篮球”练习法,既练习了打准、发展了奔跑能力,还学习了模拟新兴体育项目。二可采用分解法。把非常复杂的正规运动项目的动作进行分解,包括分解其动作、技术、战术和规则,可用其中适合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比如教授掷沙包时不必过分强调完整的技术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选用出手时的最后用力练习。此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投掷物来代替沙包,并且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设想更多的他们能够想到的练习。三可采用游戏法。比如为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的“保护小树苗”30米往返跑中。各列行进路线上每隔8米各让一人扶一竹竿,各排头学生依次接替代下一扶竿人,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游戏教学法时,时间不宜太长。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竞赛,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⒋改革学习评价

根据田径运动的竞技属性与健身属性,应将竞技能力与健身能力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田径教学现行评价方法及标准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为此应帮助学生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使他们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一学段的学生因受遗传、生活条件及早期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力差别要远远高于智力差别,因此,可考虑分级制定评价标准。在实际田径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让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掌握,学有所获,练有进步,是完全可能的。使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自身能力范围内进步幅度的合理评价。在田径教学评价中还要重视对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能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时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