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队列队形训练随想

队列队形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它能促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站立、行走等姿势,促进学生肌肉和骨骼正常发育,避免出现驼背、鸡胸等不正常的骨胳结构变形。队列队形训练还能有效加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因为在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规定的动作,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动作、行为,努力使自己的行动和集体协同一致,促使学生形成集体的组织观念和较强的纪律性。

据我观察,原地踏步走和齐步走的整体情况是有的班级是多数学生正确,少数学生错误;有的班级是少数学生正确,多数学生错误。错误的主要表现是该出左脚的时候出了右脚,该出右脚的时候出了左脚,左右脚没有与《运动员进行曲》强拍、弱拍相对应。其次还有的同学全脚同时着地,声音虽然很大,但是姿态如木偶,很不自然。少数同学齐步走的时候间隔和距离不太统一,队伍的外观不整齐,个别同学手和脚的动作不到位,不协调……我觉得,这样的集体训练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最佳的方法。因为全校整齐是以各班整齐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班级都没有整齐,何来全校的整齐?班级要整齐,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纠正。在统一指挥的口令下,班级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纠正,就算是做了,未必就能做到正确地纠正。要正确地训练和纠正,涉及体育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找准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纠正错误的办法,这些专业知识不是每一个班主任或副班主任都清楚的,因为这不是他们专业。

就我个人的理解,学生集体的原地踏步走和齐步走至少涉及体育和音乐两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先说体育。它涉及的知识点有身体部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手臂、手肘、手腕、脚跟、脚掌、抬头、挺胸、收腹、身体重心;体育专用术语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立正、稍息、队形、队、列、路、间隔、距离、横队、纵队、排头、排尾、基准学生、预令、动令、步幅(一步的长短)、步速(步伐的快慢)、摆臂、向右(左、前)看齐、原地踏步走、齐步走、左转弯走、右转弯走、立定、出列、入列等等。

再说音乐。指挥员喊的“一二一”或者“左右左”其本质就是一种音乐,因为它有节奏、节拍、强弱、高低、停顿、休止等等。它类似于民间的号子,号子本身就是民歌当中的一种。至于用的《运动员进行曲》、《歌唱祖国》、《入场曲》、《颁奖曲》、《兔子舞》等,那肯定是典型的音乐了。我认为,音乐和口令的关系是:口令是一种特殊的音乐,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口令。

知识和技能是有区别的,知道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这是知识,能做、会做,这是技能。技能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就是技巧。知道开车的几个步骤,这是知识,能把车开走,这属于技能。知道开车的几个步骤,最多要二十分钟,但是要学会开车,需要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原地踏步走、齐步走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说知识,5分钟可以讲完,但是学生要会这些动作,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训练。对于所训练内容的知识,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准确把握。比如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叫“列”,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列”显然指的是横排,“路”显然指的是竖排。我们通常把“间隔距离”演变成了一个词,其实在队列队形中,“间隔”和“距离”是有区别的。“间隔”指的是队伍中学生左右相隔的间隙,“距离”指的是队伍中学生前后相隔的间隙。类似的情况还有语文学科“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是“标号”和“点号”的总称,标号表示停顿和语气,点号表示性质和作用。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的了解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一册语文教材中的拼音已经与《汉语拼音方案》有较大的区别,但是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内容。数学教师在教数的认识时,应该知道基数和序数的相关理论。体育教师在教队列队形时,应该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教师掌握了较广较深的知识,有了相应的技能技巧,实施了教学,是不是学生就一定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了呢?显然不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这涉及到教法和学法。这就是我们小学教师需要花工夫的地方,是我们小学教师辛苦的地方,是最需要发挥我们智慧的地方,也是我们比大学教授高明的地方。对每一项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之前都要弄清楚学生的基础是什么,重点、难点、关键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三个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不同概念。重点针对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作用而言,难点是针对学习者学习时接受的难易程度而言,难点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关键是指某个知识点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或者突破难点所起的作用而言。重点不一定都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都是重点。

就小学生队列队形训练来说,重点是对原地踏步走和齐步走的动作要领的把握并形成技能,达到正确、协调、整齐、有力,呈现出小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训练的难点是协调和整齐,包括个体的手和脚的协调,摆臂与踏步(迈步)的协调,间隔、距离的协调,动作与口令(乐曲)的协调。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至少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体育课训练的时候,无论是原地踏步走还是齐步走,应该走得比较好。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校的体育教师是专业的,是专职的。但为什么在今天集体训练的时候就出现了有的班级少数学生正确,多数学生错误的状况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有良好的心态,要做理性的分析。有良好心态的人在问题面前往往都不为失败找借口,而为成功找方法。原地踏步走和齐步走时出现少数学生正确,多数学生错误的情况,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我们指挥者。我们平时在对一个班进行训练的时候,口令是“一二一”或者是更为直接的“左右左”,现在变成了《运动员进行曲》,虽然都是音乐,都是口令,但是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转换之后学生会出现哪些不适应?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顺利地从听“一二一”,“左右左”的口令转换到听《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一种更为优美、动听、流畅、欢快的口令)?在循环播放的音乐中,学生在什么时候起步?如何自我发现错误,发现了错误又用什么纠正错误?这些问题,我们教者事前想到了吗?给学生指导过吗?如果没有想到,没有指导过,学生出错就很正常了,不出错才不正常。所以说学生出现错误责任不在学生。

我们现在用图表来分析一下队列队形训练的四种情形之间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原地踏步走是齐步走的基础,用口令指挥的是用乐曲指挥的基础。既然是基础,就必须训练到位,否则换成用乐曲指挥的就更不可能走好。教师在训练之前应该考虑到表中所列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我们在备课中最需要花工夫的地方。

要想让全校各班学生到了平地的时候能在乐曲的指挥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原地踏步走或齐步走,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否则就是蛮干,花了时间效果还不好。假设用口令指挥的原地踏步走和齐步走是训练到位了的,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听辨乐曲,知道强弱,把强拍、弱拍和左、右脚对应起来,学生的步伐就是整齐的了。但是事实上我们在开始时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年级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也有个体差异;每个班走下楼梯口时,乐曲播放到不同的小节,学生很难准确判断哪拍起步。鉴于以上原因,仅仅靠乐曲指挥,学生的步伐肯定是不整齐的。怎么办呢?需要找一个过渡的办法降低难度:每个班要训练一个指挥员。这个指挥员要熟知《运动员进行曲》强拍、弱拍与口令、与左右脚的对应关系。当学生从楼梯下来走到平地或者做完操要回教室时,指挥员先整队,然后根据乐曲播放的情况,找准节拍,适时发出“原地踏步——走”或者“起步——走”的口令。依据我对各班现有指挥员的水平估计,建议要对指挥员集中培训,而且这个培训要在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的过程中进行,以便指挥员知道哪拍开始发预令,哪拍开始发动令。如果低年级学生达不到训练效果,可暂时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担任指挥员。

指挥员训练好后,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学生在原地踏步走或者齐步走的过程中,左右脚刚好反了的时候,如何纠正调整?这也需要教师教方法。我这里暂且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左脚或者右脚连续踏两次,刚好就和指挥员的口令或者乐曲的强拍、弱拍相对应了。但这个方法用于原地踏步走时的纠错还可以,齐步走的时候怎么办?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走好用口令指挥的原地踏步走和齐步走,再加上指挥员训练到位,学生发现错误后能自我纠正,我相信学校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平地列队行走时,步伐整齐的要求是能够做到的。这点做到了,全校用《兔子舞》指挥学生跑步就肯定是会很整齐的了。

一个在外人看来似乎很简单的原地踏步走、齐步走,如果用系统的思维,以科学的态度,从专业的视角去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就会发现里面其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方法。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教育是复杂的劳动,处处充满了智慧。爱教育,爱工作,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对教育的爱不但要有爱的心愿,爱的态度,还要有爱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