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2011年9月14日由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全国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校决定按国家和省的要求全面启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将活动方案具体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单一的课间操活动模式,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体育资源。积极创新大课间活动的形成和方法,与学校艺术活动相结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素养,体现合作、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示学生的精神面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实施目标
1、通过“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在“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
3、通过“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艰辛,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三、校阳光体育活动工作小组
组 长:郭艳霞
副组长:宿振堂、刘国华、鞠清荣
执行成员:体育组全体教师、全体班主任。
四、活动遵循原则
1、实效性原则。大课间活动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各班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器材,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集思广益,自制一些符合本班特色的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条件。同时,要把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把大课间活动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把体育课、国家体质测试项目和体育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创新型原则。根据我校场地的特点,大课间活动适宜开展有利于健康的游戏。器械活动要将艺术、体育融为一体。
3、安全性原则。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避免任何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具体实施方案
1、全体师生要树立全民健身的思想观念,大课间时间一定要准时到位,督促、指导、检查学生按要求开展好活动,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2、各班要按照《活动安排表》所安排的内容,到指定的活动场地进行活动。各班应仔细阅读《场地划分示意图》,明确每天各项活动内容所指定的活动区域。雨雪天则在本班教室进行活动。(各班级一律不准占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做其他事情)。
3、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自报一至两项锻炼项目,成立锻炼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体育委员负责造册登记。
4、各班班主任每天应填写《课间活动情况记录单》,对每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情况作简单的记录。
5、在校内悬挂宣传标语,营造体育活动氛围。
6、各年部要成立以年部主任为组长、班主任及本年部任课的体育教师为成员的体育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并组织开展本年部的体育活动。
7、强化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评价上形成有效管理,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不断提升活动水平。
8、坚持学生全员参与,学校领导紧密配合,教职工全员协作,突出活动的评价作用,对先进班级和个人予以适时激励,并将各种评价资料存档,作为学期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主任、老师、学生系列考评中,以保证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9、评比表彰制度: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每学期的常规工作来抓,学期初各班级、体育组提供活动方案,学期末由政教处、教务处、年部、体育组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根据活动的实际需要,活动将设个人奖、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