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妙用自主学练引导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联合国敦科文组织在“面向2l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的报告中指出:“新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主动发展的人。”大会强调了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并预言人类社会21世纪的走向将是全面呼唤人的主体性。相继问世的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以及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无不从各自的视角和不同的层面一致强调主体性教育。 “自主学练”课题的研究核心就是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充分 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自我技能的唤醒与开发,并对形成学生自我人格倾注人文关怀,以满足学习主体的充分发展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体育教学通过教育者积极的引导,创设学习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进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学习能力的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主动参与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特征,是体育教学达到自控、自调的主要途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明显标志,也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创设各种参与途径,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不 断强化主体性意识,培养情趣,达到自主学练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学习理论中的行为公式B=/(PE)指出,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创造种种规定情境改变人的行为,然后推广至准自然情境,最后达到内化,使人在自然情境中能够自觉行动。 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好奇的心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以及教学运行的各阶段,创设既要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特定教学环境,运用情境的“磁场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创新思维,创设诸如尝试发现的学练情境、设疑问难的问题情境、展示动作的舞台情境、认知冲突的辩论情境、改编和自编动作的创新情境、矫正动作的会诊情境、富有情趣的游戏情境和智慧共亨的交流情境等等。教学情境一旦展现,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中发散的情趣、出现的情态和内含的情理作诱发物,激发学生内在的情趣,引导学生入理的情思,促进学生主动的学练。 二、分层要求,创造“机遇”,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的身体条件、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技能水平、运动能力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齐步走”和“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方式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体育需求,影响学生全员参与。因此,必须注意对学生投向平等与差异结合的教学关注,实施分层教学,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练习的各种参与“机遇”,因材施教,使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力所能及的主动参与,都能感受学习上的成功。 1.设置“因材施教”的学练条件 如教学超越障碍的项日,设置高度有别的横杆、跳箱、栏架和远度不同的踏跳板、栏间距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各就各位”地自主学练。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机遇”,既使优生消除了“低水平条件下”的单调重复的厌练情绪,又使“困难生”克服了“超水平条件下”的怯步难行的“畏练”心理。除此,还可以配置相应的可供选择的“练习处方”,准备满足不同需要的“自助餐”等等,让学生“各尽其能”地参与和“各有所得”地发展。 2.建立“友伴结合”学练小组 有限的教学时空内,教师与学生集中在一起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展示技能,只能满足少数学生的表现欲和参与欲。“化整为零”的友伴结合学练小组,为每一个学生相对多地提供了满足表现欲的时空“机遇”,同时为怯于或羞于在全体师生面前敞开思想、发表己见、展示动作的内向型学生创设厂“无威胁”的人际背景。当然还要注意人际背景的改变与重没,渐进培养“内向型”学生敢说敢练的心理品质。 3.采取分层的效果评价 分层的效果评价是分层教学的配套教学行为。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付出不同”而获得相近的发展水平和“付出艰辛”而暂处后进的现象。教师对由以上原因或其他原因形成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个体应给予恰当的分层效果评价,使他们都获得正向激励的“机遇”,从而都充满 信心和成功的喜悦参与教学活动,在各自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取得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水平。 三、创设思维背景,挑起认识冲突,激发学生体脑共同参与 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创设特定的思维背景,由此有目的地挑起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认识冲突,促进思维碰撞,刺激学生体脑结合地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教师“定论”滞后(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练习方法等)、学生尝试在先的教学安排,引发多边之间与自身的认知冲突,产生情意和思维激荡,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学练。又如,通过“设疑问难”刺激学生“探疑解难”,在大脑思维与本体感觉结合的墓础上悟出技术原理,找准动作重点与难点。再如,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分解与整合”,要求学生逆向“重组与分解”,促进学生体脑协调“共振”的结合参与等等。总之,教师要注意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启发诱导思维背景,激发和引导学生想练结合,学中练,练中学,从而把积极的身体练习感知和主动的思维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体脑结合的最佳参与状态。 教师还可通过教学媒体激发、教学内容激发、教态与语言激发、教学反馈激发、目标动机激发等方法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渐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同时授予学生参与策略,指导学练的方法。体验参与的价值,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会参与,学会学习,实现自控、自调,为体育习惯的形成和终身教育观的树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