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华西小学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自查报告

阳光体育

文化统领 一二三四五 ——成都市华西小学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自查报告 近年来,成都市华西小学着力在“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上下功夫、抓落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及要求,以“武侯区教育现代化第三个五年规划”、武侯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武侯教育“一高地、两示范、两率先”发展目标为指导,按照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顶层规划思路——“文化统领,一二三四五”,稳步推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特色建设初成。 一、战略定位,机制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顶层规划给力 1、战略定向,特色定位,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方位明确。 成都市华西小学的体育教育工作,是从学校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的高度明确下来的重要战略工作。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为学生的健康、长远、多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追求。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用3到5年时间,倾力培育学校“健康教育”办学特色,将“健康”这一核心理念置顶布局为“体健、心健、品健、智健”四大学校教育坚实支柱。“体健”(身体健康)则进一步被明确为学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战略抓手。 2、科学论证,内涵清晰,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规划制定系统特色鲜明。 特色建设,不是贴标签,而是由内而外、科学规划、长期坚守的系统建设工程。因此,魏虹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由省教科所、市教科院、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专家为指导团队,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体育组教师为组员的“体育教育特色规划制定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切准时代节奏、区域脉搏、校情实际,数易其稿,科学制定了《成都市华西小学“体育教育特色”建设顶层规划》,概括为“文化统领,一二三四五”。 “文化统领”是指学校的每一项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着手,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切入,科学系统地实施和开展。而一以贯之,统整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的核心文化要素,经过多方论证,被确定为“协作”和“进取”两个核心精神文化诉求——高级目标就是要在华西小学全体师生的骨髓里、言行间充分反映出这样的精神追求。在文化的高度,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一二三四五”,即“一会、两课、三活动、四支队伍、五种评价”的文化内涵和具体任务。其中,“一会”,即“每年1次高水平体育教育学术研讨与交流会”,立意为“科学研判,前沿推进,扬长补短,逐步站稳全省乃至全国体育教育学术高地”;“两课”,即“体育基础课和体育特长课”,立意为“课程高地,课堂高效,质量高位,健康特长”;“三活动”,即“七彩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活动、各级各类高水平运动会”;立意为“丰富活动,精彩生活,健康特长”;“四支队伍”,即成立“高水平专家指导队伍、思想先进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家长队伍、成绩优异学生运动代表队”,立意为“人才高地,推进有力,成效显著”;“五种评价”,即“多元评价、及时网评、直观评价、三级评价、量表评价”,立意为“科学、激励、定位、导向”。 3、机构保障,机制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工作步伐有力。 为了确保理念规划的有效落实,学校形成了一套有力推进相关工作的机制,概括为“两个小组,一套办法”。 解决机构设置问题,学校成立了以魏虹校长为组长的“成都市华西小学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学”,负责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整体规划、经费、人员的组织协调和保障。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学校体育工作经费8万余元,硬件上购置了6张乒乓球台、2套篮球架及其它设施器材;2011年体育工作经费23万余元,学校操场重新塑胶;2012年学校体育工作经费16万余元,完成了“三区一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三年的学校体育工作经费远远大于学校公用经费10%的比例要求。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陈晓川为牵头人,体育教研组长为负责人,全体体育教师为组员的“成都市华西小学体育教育特色建设中心组”,管理扁平、项目集中、经费倾斜,全力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各项任务。解决工作效益问题,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中心组制定了一套工作办法,即“五个在前”——策划在前、沟通在前、评估在前、预案在前、细节在前,学校体育教育的每项重点工作都有工作方案、每年都有重点工作计划、有过程记录、有总结材料。 二、文化引导,制度推进,建设学校浓郁体育教育特色文化 1、精神导向,从细处从关键落实学校体育核心精神。 以“协作”“进取”为核心精神文化,学校全面、全员、全过程地将其渗透进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中。从细处狠抓课堂,要求每堂体育课(体育基础课和体育特长课)在备课、上课、反思、作业布置和反馈、辅导后进生等方面,全过程贯彻渗透“协作”和“进取”这两个核心体育精神,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深挖教材内涵、活用组织教学、巧用评价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和“进取”精神;从关键狠抓队伍,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全员参加到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去,互相协助,共同进取,落实好一会、两课、三活动、四支队伍、五种评价等工作。 2、制度推进,从法规从规范抓好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法规和规范着手,学校系统查阅和编印了《成都市华西小学“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文件汇编”》,确保学校体育工作依法进行,规范开展;为保障学校相关体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学校还建立健全了《成都市华西小学体育“2+1+1”教研制度》、《成都市华西小学“七彩大课间”制度》、《成都市华西小学课堂教学“五做到”》、《成都市华西小学高水平学生运动代表队工作机制》等,为学生科学锻炼、健康生活奠定了有效制度基础。 3、环境育人,从系统从长远营造学校浓郁环境文化。 环境的育人力量细致而无穷。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环境文化的建设,结合学校场地特点,营造了充满意境、充满力量的“三区一路”学校体育环境文化。“三区”即将学校的三块场地规划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体验区”、“乒乓球运动体验区”、“篮球运动体验区”。这“三区”的文化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的基本内容,一是该项运动的“智健”内容,即该项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二是该项目所蕴含的“品格内涵”(“品健”),如篮球所蕴含的“团结协作,坚忍不拔”的运动精神、乒乓球所蕴含的“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运动精神;三是该项运动的“体健”,即该项目主要有助于学生哪些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的提升;四是该运动项目的体验活动,如篮球运动体验区的“三步上篮体验”,“反弹传球体验”,“擦板投篮体验”等。而“一路”,即是将学校校门到教学大楼的道路设计建设成“奥林匹克运动路”,集中展示和介绍了奥运会的相关文化。 三、研教一体,学术引领,逐步站稳体育教育学术高地 1、教研扎实,科研实效,每年撰写2-3篇较高水平经验文章。 为了确保“每周开展1次高水平的教科研工作,每月开展1次较高水平的交流研讨工作”教学研究工作目标的落实,学校开展实施了“蹲点教研”和“校际联盟”工作。 每周星期四上午,成都市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体育教研员都会来到学校,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体育教研组的教师们一起进行教研科研工作。教科研工作会按照“四定一核心”要求,即“定好主题、定好主讲、定好记录人、定好宣传员,围绕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核心”的方式进行,每一次讨论都是深入的,卓有成效的。这就是学校的“蹲点教研”工作,请区教研员“蹲”在学校体育组,指导引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近2年时间。与强者联手,变得更强。为此,学校开展了“体育校际联盟”工作,与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磨子桥小学、成都锦官新城小学等学校进行了体育工作联盟,开展每月1次的交流研讨工作,每次研讨都按照“一个主题研讨、一堂现场课”的方式展开,效果显著。 作善于总结提升的人,学校体育教师每学期坚持撰写1篇经验文章。近两年来,学校体育教师共计撰写各类文章10余篇,仅2011年,就撰写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点经验》、《自由分组教学 提高课堂效果》、《浅析体育课堂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等较高水平论文,分别在“四川省第十二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和“成都市教育学会体育卫生专委会2011年论文评选交流活动”获一、二等奖。 2、学术引领,办好“一会”,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逐步产生良好影响。 根据“文化统领,一二三四五”的体育教育特色建设规划要求,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较高水平、较大影响的体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即“一会”。 2010年9月,学校举办了成都市武侯区“规范教、规范学、学规范”主题研讨会,邀请了成都新津永商小学、成都新津普兴小学、成都崇州白头中心小学、成都崇州圆通小学、成都市磨子桥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棕北小学、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小学、成都龙江路小学南区、成都锦官新城小学参加研讨。在这次研讨会上,学校推出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体育“小精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2011年12月,学校承办了“成都市武侯区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交流了学校“文化统领,一二三四五”体育教育特色建设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展示了学校的小精课堂研究成果,得到了四川省教科所艺体室主任、体育教研员邱永诚,四川省师范大学教授孙德朝的充分肯定。 2012年5月,学校邀请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高新区、双流县的体育教研员,就“课程教学与特色建设”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2012年7月,学校在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四川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培训会”上,作主题为《新课标 新要求 新方向——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体会》发言,受到了来自全省各区县级教育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认可。 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好地传递了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四川日报》(2011年12月第4版)以《每天一节体育 蹦蹦跳跳我健康》为题专题向全省介绍了学校的经验做法,学校“科学研判,前沿推进,逐步站稳全省乃至全国体育教育学术高地”的意图逐步实现。 四、课程领先,教学落实,确保体育教育教学高质量高水平 1、课时改革,课程支撑,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锻炼大于1小时。 深刻领会和把握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四川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和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相关要求,学校在《成都市华西小学2011-2012学年度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设置,“一至六年级体育课5课时/周•班(35分钟/课时),每天进行35分钟的‘七彩大课间’”,即《四川日报》专题报道所写“每个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1次大课间活动,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大于国家规定1小时”。对此,省教科所体育教研员邱永诚评价,“华西小学的课程设置在四川省乃至全国都是先进的”。 为了确保35分钟/课时的“小精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提出了“精备精教,优学优练,低负高效”的总体课堂教学要求,学校体育组根据此要求,在市、区教研员的指导下,依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采用“集体电子备课、循环批注修改”的方式,形成了小学三个水平段六个年级的“学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并于今年开始尝试用《“爸爸妈妈一起练”学生体质健康小手册》,将35分钟“小精课堂”教学延伸至每个学生的家庭锻炼生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两种课程,科学教学,确保每一节体育课低负优质。 一至六年级5课时/周•班的体育课程课时设置,学校进一步科学细分为“两种课程”,即“体育基础课”,4课时/周•班,主要完成“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教学目标;“篮球特长课”,1课时/周•班,定位是“服务于国家体育课程标准,高于国家审定教材中的篮球教学内容和要求”,《篮球教师读本》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全校较为流行一句话,即“人手一个球,人人会玩球,人人会欣赏”,充分反映出学校篮球火爆场面,学校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相关工作也得到了有力支撑。 为了进一步确保“两种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提出了“科学的体育课”的教学底线,涵盖了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运动技能的泛化-分化-固化-自动化”技能形成规律;二是课堂教学必须符合相应学段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基本要求;三是课堂必须要有教学目标达成检测环节。目前,学校“科学的体育课”的提法和相应标准,已经在成都市武侯区全区推广。以这三个方面标准为底线,学校以“小精课堂”教学模型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目前,成都市武侯区全区推广示范了学校的三种课型,即“体验式学习课型”、“程序式学习课型”和“问题驱动,趣味练习课型”,和一种单元教学设计模块,即“5+4阶梯成长”单元教学设计。仅2010和2011年,学校体育教师以三种模型设计的教学课例在成都市武侯区上展示课、研究课4次,上省级示范课1次,在成都市“兴教杯”体育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中,“5+4阶梯成长”单元教学设计和“问题驱动,趣味练习”教学设计获得成都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近三年,学校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分别为25.80%、25.84%、35%,良好率分别为57.14%、57.12%、67%,合格率分别为100%、97.35 %、98.00%,远高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要求。 五、活动活力,机制激发,在规范中出亮点坚持中出成绩 这里主要指“七彩大课间”活动、体育“五彩社团”活动和各级各类高水平运动会。 1、文化立魂,规范特色,将学校“七彩大课间”做成全省经典。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锻炼身体,健康成长”,每天的“七彩大课间”时间,全校师生在操场上口号震天,此起彼伏。学校的“七彩大课间”,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教研员邱永诚、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建嘉、成都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张晓虹的评价,就是具有“音乐指挥,曲风多元;气势如虹,个性张扬;流程严谨,转换自如;活动丰富,特色鲜明”等方面的鲜明特点,是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较小场地情况下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经典案例。 “音乐指挥,曲风多元”——整个体育大课间活动,没有教师指挥,全部是学生根据不同音乐的变换,自动转换活动内容,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且活动过程中,充满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热情的不同风格、不同国界的儿童民谣,音乐与运动的融合,很是享受。 “气势如虹,个性张扬”——教学楼3个走道出口有3道“整齐线”,每一个班级走到这里,都高呼2遍本班口号,然后整齐昂扬地走向操场的指定位置,当全校学生到齐时全校师生同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协作”和“进取”的体育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流程严谨,转换自如”——35分钟的大课间,学校精确计算到秒,5秒的全校学生教室静息—30秒的走道排队—180秒的列队下楼—480秒的自编操—130秒的篮球基本技术练习—765秒的分区自主活动—300秒的自编操—10秒的星评价—200秒的列队上楼;每一个环节转换的音乐一响,学生们自动进入下一项内容。 “活动丰富,特色鲜明”——两年多时间,学校自编了《“快乐篮球,动感华小”篮球操》、《太极篮球八式》、《“舞动华小”气排球操》、《礼仪操》,全校师生人手一个篮球,操场上篮球飞舞,特色鲜明;在学生分区活动中,根据学生学段情况学校统一安排了丰富内容由班级定期自主选择,以月为单位,进行年级间月赛。 2、尊重个性,发展特长,体育五彩社团让学生个性飞扬。 社团不同于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重在学生体验和发展兴趣爱好。每周三下午2节课后,健身房里、篮球场上、跳高架旁,都闪动着学生快乐的身影。这个时间段,学校的体育五彩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有篮球社团、健美操社团和田径社团,三年6个学期,共计720余人次参与了学校体育社团活动。 3、积极参与,重点打造,在坚持中取得突出运动竞赛成绩 600多学生,面对众多各级各类高水平竞赛,学校的定位是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排球活动月、百日游、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每年近100多人次参加比赛活动,近三年取得各级各类比赛成绩30余次,如在成都市气排球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等。2010年,学校重点打造篮球特色,成立了小学男、女篮球高水平运动代表队(梯队),积极参加区、市比赛,被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教育局授予“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 六、四支队伍,任务明确,充分发挥各项优势和特长 1、思想引领,经验分享,成立了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团队。 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专家指导团队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体室主任、体育教研员邱永诚,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建嘉,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孙德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张晓虹,成都市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刁荣普,成都市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艺体室主任、体育教研员范翔等。 邱永诚(右) 孙德朝 张晓虹(中) 刁荣普 范翔(右) 学校采用“蹲点”指导、定期检查、集中汇报、小型沙龙等多种形式,接受各级各类专家的指导,以2011年“专家到校指导”为例,达20余次之多,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各方面工作得到了快速提升和发展,迅速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发出声音。 2、勤于思考,勤于做事,协作进取的教师团队。 这支队伍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陈晓川老师,四川省体育骨干教师,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教研组长何少勇老师,武侯区骨干教师,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老师陈秀娟,武侯区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老师黄伟淇,校级骨干教师,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教师张跃,四川师范大学先进个人,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这支队伍年轻,有活力,善于创造,近三年共计撰写经验文章10余篇,汇编体育相关材料3本,上各级各类研究课、展示课10余节,带队比赛近30余场。 3、家校合作,积极参与,一支关注体育教育的家长队伍。 让家长参与体育五彩社团、参与各级各类高水平运动会,让家长成为学校“小精课堂”教学延伸(家庭教育)的“助教”,积极投入到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出谋、出力。目前,共计有500多人次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体育教育建设工作中去。 4、梯队建设,骨干培养,基本形成篮球高水平运动代表队。 目前,学校成立了两级(中段和高段)4支(男、女队各2支)高水平篮球代表队,共计60余名学生,配置了4名教练。形成了常规每周3次训练,每次训练1.5小时,赛前每天训练的“训练制度”,建立了有效的训练激励制度,每次的基本训练费为60元/次,学期末结算,省级三甲按300%计发、市级三甲按200%计发,区前三甲按150%计发。 七、五种评价,系统建构,体育教育特色工作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1、多元评价,让“人员”上“多元”,有学生、家长、教师、社区评价。 《成都市华西小学综合素质手册》中,学生有自评,有他评,有家长评,有社区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充分感受到成长的社会性。 2、及时网评,“方式”及时,家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业水平情况。 2012年,学校在二年级4个班运用“体育教育QQ”群,尝试建立了学生体育学业水平及时反馈平台,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3、直观评价,现场激励,“星评价”体系多向渗透。 每次“七彩大课间”活动结束,会有学生在各个班级前举起手中“红星”或者“绿星”,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实用的《成都市华西小学“七彩大课间”星评价表》;在为数不少的体育课上,学生们的脸上、肩上、衣服上都有一些“小星星”,表达学生练得好、看得认真、帮助得好等,学校的“星评价”已经渗透进了常规课堂教学中,“一颗红星”已经开始贯穿了学校的整个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 4、三级评价,有机整合国家、市(区)、校评价工具,全面反映学生健康水平。 学校形成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都市小学生身体健康检测标准》、《成都市武侯区小学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方案》、《成都华西小学学生体育课程学业质量监测方案》三级整合,有效评定学生体育健康学业水平的测评机制,让学生的体育学业水平体能、体质、运动能力、学习水平等多方面反映体育健康水平。 5、量表评价,数据说话,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学校围绕课堂从教法、学法和习惯养成上形成了3张观察量表,用数据说话客观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这3张量表已经多次在成都市武侯区的现场课上推广运用。 《四川日报》(2011年12月10日版)专题报道佐证材料 《成都日报》(2011年12月15日版)专题报道佐证材料 《今日武侯》(2011年12月15日版)专题报道佐证材料 近三年来部分获奖证书佐证材料 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 成都市华西小学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内涵创生 健康和谐 ——成都市华西小学五年(2012¬~2016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略) 第二部分 现状分析 一、学校历史 …… 二、学校现状 …… 4、办学特色 学校具有突出“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开展“4个基础”的教育工程,致力于“健康成长每一天”的落实,大力开展课时制改革,在成都市内率先实现每班每天一节健康课程(体育+心理健康),为每一个进入校园的孩子实现健康、长远、多样的发展提供条件。近两年来,在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健康成长”特色项目逐渐在多种场合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学校英语学科、艺术学科及科学学科发展较好。学校目前是“北师大外语学院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基点学校”,艺术学科屡屡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社团活动丰富,英语俱乐部、学生管乐队、体育俱乐部、计算机俱乐部、科技俱乐部等,通过发现、开掘,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拓展天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5)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团队曾致力于研究“和谐管理文化”,为管理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教科研管理、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特色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富有人文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在教育局的关怀之下,于2010年搭建了学校的领导班子,并进行了中层干部竞聘。学校管理团队团结务实,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管理中提倡“4个意识”和“5个在前”,营造“尊重、理解、激励、支持”的和谐管理文化,使学校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态势。 三、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 3、把握“健康成长”需求之机遇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短板,“健康成长”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以“健康成长”切入,每天锻炼时间大于一小时,推出以篮球为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的系列运动课程,将心理健康纳入课程设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收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继续深入该项特色的建设,以人为本,有利于彰显学校特色。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的理念与思路 小学六年占学生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时段,是学生从幼儿走向青少年的重要变化发展时期,同时又是奠定人生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天真活泼、充满好奇,身心成长迅速,又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学生的成长更多的依赖于家长、学校、教师等外部因素。 一、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健康是人的第一竞争力 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的出 发点和归宿点,首先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健康是第一位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追求的健康,首先是“品健”,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爱锻炼、爱阅读、爱科学;同时还有“体健”,即学生体质体能的高水平健康;三是“心健”,即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力和水平;四是,“智健”,指学生具有健康的学习方式,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 第四部分 总体设想与目标 以学生健康、长远、多样的和谐发展为本,在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走内涵创生的发展之路,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彰显“健康成长”的华西品牌,实施“四个基础”的教育工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科研为指导,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为“四基”育人效果良好,英语教育特长凸显,“健康成长”特色突出的现代化优质学校,为培育未来世界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办学整体目标 …… 2、“健康成长”,走出特色 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落脚点。“健康”不只是医学范畴的概念,必须具有以人为本,关怀生命的教育内涵:一是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生命的生物性质量,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二是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生命的社会性质量,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三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的发展和终身锻炼的习惯养成;四是在体育锻炼中积极情感的形成,竞争、协作、坚持、追求的意识的培养,这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我们的民族的未来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 (二)学校发展的具体目标 …… 5、办学特色建设目标 在国际化视野下,以“华西”为品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略;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抓手,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成长管理体系;以营造“文明习惯”培养系列活动,凸显“四个基础”教育工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 第五部分 学校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 三、教学质量的提升行动 1、“健康成长每一天”的课程建设。以第二阶段课程改革为途径,加强课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全面落实地方课程要求,大力拓展校本特色课程。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活动课程化,学校课程系统化。提升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含心理健康课),合理安排大课间锻炼,每天锻炼时间大于一小时,一至六年级开设含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生命与安全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课程支持。进一步研究大课间活动的科学设置和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同时使学生能掌握2门体育技能。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 3、丰富的学科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各年段设置与课程基础知识和能力链接的学科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挖掘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合唱、篮球、艺术体操、科技、计算机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 成都市华西小学 2011-2012学年度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武府教〔2007〕258号等文件和武侯区小学第二阶段(2009-2015年)课程改革规划修订工作会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订2011-2012学年度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一、学校办学目标 以“为学生健康、长远、多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理念为指导,成都市华西小学确立了“四个基础”教育工程,即“基本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基本兴趣”为学生开阔视野、“基础知识”为学生丰富人生和“基本能力”让学生赢取未来。(见下图) 学校有较丰富的健康教育资源、较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资源,是武侯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指定学校。近年来,学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上形成了较好基础,如英语、体育、科学等,学校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授予“执行《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被成都市教育局授予“成都市科技教育活动基点校”,是“北师大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学校”等。在继承中稳步创新,学校将继续以课程改革为推手,科学设置课程、有效实施课程,用课程特色有力支撑,努力实现让学生“爱阅读”、“爱科学”和“爱锻炼”,具有良好课堂学习生活习惯和礼仪,具有扎实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基础知识”,形成较好学习能力的“四基”教育目标。 二、课程设置及实施安排 1、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学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学年度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考核)时间2周;机动时间2周,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运动会、传统文化和节庆活动。 2、每周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一、二年级每周教育教学活动(狭义概念)总量30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教育教学活动(狭义概念)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35分钟计。 3、学校课程计划表(含作息时间安排) 详见表一、二、三: 表一:学校课程(狭义)计划表 年级 课程 课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课时 课时比例 五彩德育 品德与生活(社会)(礼仪) 2 2 2 2 2 2 420 0.06 生命•生活与安全(主题队会) 1 1 1 1 1 1 210 0.03 语言阅读 语 文 8 8 8 8 7 7 1610 0.23 自由阅读     1 1 1 1 140 0.02 国学写字 1 1         70 0.01 英 语     2 2 2 2 280 0.04 英语活动 3 3 2 2 3 3 560 0.08 科学数学 数 学 6 6 5 5 5 6 1155 0.17 数学思维     1 1 1   105 0.02 科 学     2 2 2 2 280 0.04 信息技术     1 1 1 1 140 0.02 体育健康 体育(基础) 4 4 4 4 4 4 630 0.11 体育(特长) 1 1 1 1 1 1 280 0.04 艺术修养 音 乐 2 2 2 2 2 2 420 0.06 美 术 2 2 2 2 2 2 420 0.06 周总课数(节) 30 30 34 34 34 34 196   学年总课时(节) 1050 1050 1190 1190 1190 1190 6860 晨(夕)会 每天20分钟 大课间体育活动、眼保操 开设“七彩”大课间活动,每天40分钟。其中大课间30分钟;眼保操10分钟,上下午各一次,每次5分钟。 表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或主题教育活动)课程计划表 年级 课程 期 月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上 期 9 建队日 国庆活动 重阳节活动 建队日 国庆活动 重阳节活动 建队日 国庆活动 重阳节活动 建队日 国庆活动 重阳节活动 建队日 国庆活动 重阳节活动 建队日 国庆活动 重阳节活动 10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11 科技月活动 消防安全 科技月活动 消防安全 科技月活动 消防安全 科技月活动 消防安全 科技月活动 消防安全 科技月活动 消防安全 12 亲子运动会 亲子运动会 亲子运动会 亲子运动会 亲子运动会 亲子运动会 1 感恩奋进,展望新年教育 感恩奋进,展望新年教育 感恩奋进,展望新年教育 感恩奋进,展望新年教育 感恩奋进,展望新年教育 感恩奋进,展望新年教育 下 期 2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3 春季运动会 家庭生活安全 春季运动会 家庭生活安全 春季运动会 家庭生活安全 春季运动会 家庭生活安全 春季运动会 家庭生活安全 春季运动会 家庭生活安全 4 英语风采秀 法制安全教育 英语风采秀 法制安全教育 英语风采秀 法制安全教育 英语风采秀 法制安全教育 英语风采秀法制安全教育 英语风采秀法制安全教育 5 艺术节及六一庆祝活动 艺术节及六一庆祝活动 艺术节及六一庆祝活动 艺术节及六一庆祝活动 艺术节及六一庆祝活动 艺术节及六一庆祝活动 6 学年展示 学年展示 学年展示 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告别母校、放飞梦想 表三:作息时间安排表 时间 作息安排 备注 上午 8:00 值周行政、教师到岗 周一上午8:30至8:40为集体朝会时间 8:30之前 到校学生自主早读 8:30~8:40 晨会 8:40~9:15 第一节课 9:15~9:25 课间 9:25~10:00 第二节课 10:00~10:35 大课间(眼操) 10:35~11:10 第三节课 11:10~11:20 课间 11:20~11:55 第四节课 11:55 放学(路队制) 午餐、午休 下午 13:33 预备铃 一、二年级星期一、二、四下午15:45放学 星期三一至六年级下午14:55放学,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 13:35~14:10 第一节课 14:10~14:20 课间 14:20~14:55 第二节课 14:55~15:10 课间(眼操) 15:10~15:45 第三节课 15:45~15:55 课间 15:55~16:30 托管班 16:30~16:40 静校 16:50 教职工下班 四、课程设置说明 第一,课程系统化。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分别用Y、K表示),学科和活动课程(分别用A、B表示),显性和隐性课程(分别用1、2表示)规范有机统整,形成学校“3-2•2”四基课程结构模型,包括12种课程类型。详见表四: 表四:“3-2•2”四基课程结构模型 国家(Y) 地方(K) 校本(G) 学科(A) AY1 AY2 AK1 AK2 AG1 AG2 活动(B) BY1 BY2 BK1 BK2 BG1 BG2 显性(1) 隐性(2) 显性(1) 隐性(2) 显性(1) 隐性(2) 逐步将这12种课程类型渗透进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有序、有效地实施,如A1系列课程在表一中呈现,B1系列课程在表二中呈现,BY2课程系列在表六中呈现,“校园生活文明礼仪十做到”和“课堂学习生活十做到”对“A2”隐性课程显性化呈现,等等。 第二,课程校本化。“表一”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在政策范围内有机统整为“五彩德育”、“语言阅读”、“科学数学”、“体育健康”、“艺术修养”五种类型。其中,“五彩德育”包括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省级课程生命•生活与安全,品德与生活(社会)含礼仪教育、生命•生活与安全含主题队会;“语言阅读”包括国家课程语文、英语(3-6年级开设),以及校本课程自由阅读(3-6年级开设)、国学写字(硬笔书法)(1-2年级开设)、英语活动(1-6年级开设);“科学数学”包括国家课程数学和科学,以及校本课程数学思维(3-5年级开设);“体育健康”将国家课程体育校本化为体育基础课程(主要完成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任务)、体育特长课程(主要支撑学校篮球特色发展)、心理卫生(主要完成省级课程生命•生活与安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艺术修养”包括国家课程音乐和美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整个课程设置中省级课程生命•生活与安全的心理健康和其它德育教育内容整合进“五彩德育”和“体育健康”中,其它课程内容整合进其它类型课程之中。 第三,课时校本化。“表一”依据政策保证学生每周教育教学活动(狭义概念)的学时(分钟)整体基本不变,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将原来40分钟/课时调整为35分钟/课时,一二年级由原来26课时/周变为30课时/周,三至六年级由原来30课时/周变为34课时/周。详见表五: 表五:课程课时设置变化对照表(40分钟/课时与35分钟/课时) 年级与学时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四 四 五 五 六 六 课程 课时 40分 35分 40分 35分 40分 35分 40分 35分 40分 35分 40分 35分 五彩德育 品德与生活(社会)(礼仪)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生命•生活与安全(主题队会) 1 1 1 1 2 1 2 1 3 1 3 1 语言阅读 语文 7 8 7 8 7 8 7 8 6 7 6 7 自由阅读         1 1 1 1 1 1 1 1 国学写字 1 1 1 1                 英语         2 2 2 2 2 2 2 2 英语活动 2 3 2 3 1 2 1 2 1 3 1 3 科学数学 数 学 5 6 5 6 4 5 4 5 4 5 5 6 数学思维         1 1 1 1 1 1     科 学         2 2 2 2 2 2 2 2 信息技术         1 1 1 1 1 1 1 1 体育健康 体育基础 4 4 4 4 3 4 3 4 3 4 3 4 体育特长   1   1   1.5   1.5   1.5   1.5 艺术想像 音 乐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美 术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周总课数(节) 26 30 26 30 30 34 30 34 30 34 30 34 周总学时(分) 1040 1050 1040 1050 1200 1190 1200 1190 1200 1190 1200 1190 一至六年级各门课程周总学时(分)变化在控制在正负10分钟。其中,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课程的周学时基本不变;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周学时减少10分钟;体育健康课程周课时增加为一至六年级5课时/周;英语类(英语和英语活动)课程一至二年级3课时/周、三至六年级4课时/周、五至六年级5课时/周。 第四,活动课程化。一是“五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表二合理运用机动2周时间,开设的。“五色”分别指“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建队日、国庆活动等;“绿色”科技环保教育,包括科技月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橙色教育”安全教育,包括校园内安全教育、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家庭生活安全教育、法制安全主题教育等;“粉色教育”爱心教育,包括“健康心理伴我成长”、重阳节活动等。从课程特色建设着手,还设置了体育特色活动,包括亲子运动会(冬季)和春季运动会;艺术课程特色活动,包括艺术节及六一庆祝活动;英语课程特色活动,包括英语文风采秀等。还有一些综合性活动,如学年展示活动、毕业生活动等。 二是“五彩社团”活动。根据武府教[2010]19号文件要求,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后时间,分别开设了科技制作、电脑创作、合唱团、竖笛班、儿童画、英语活动、健美操、乒乓球、篮球等社团活动。 第五,课程特色化。一是体育教育特色。包括文化统领、三课一本、三活动,即全校倡导“进取”“合作”体育文化,开设体育基础课、体育特长课、心理健康课、编写篮球教学读本,开展“七彩大课间”活动(单周做操,有七彩阳光、气排球操、礼仪操、篮球操等)、春秋季运动会、体育社团(体育代表队训练)活动。 二是英语教育特色。增加英语类课程课时量,开设活动课程,如英语风采秀和英语社团等。 三是语数课程特色活动。详见表六: 表六:语、数课程特色活动 年级 学期 语 文 数 学 一年级 上 字宝宝的幸福家园 数字和数学符号(+、-、=)的书写 下 我是写字小能人 10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横式、竖式)的书写 二年级 上 小小书法家 100以内的加减乘除算式(横式、竖式)的书写 下 经典诗文朗读比赛 三位数加减法算式(横式、竖式)的书写,脱式计算的顺序、格式 三年级 上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的计算(横式、竖式)书写 下 经典诗词摘录比赛 两位数乘法计算的书写,分数的书写,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算式 四年级 上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三位数乘/除以两位数(横式、竖式)的书写,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简算、格式) 下 我心中的经典古诗 小数的书写,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横式、竖式);解方程书写格式 五年级 上 快乐读书 快乐成长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混合运算(加、减);解方程书写格式 下 好书交流会 分数乘除法,分数混合运算(脱式、简算);百分数的书写 六年级 上 我的阅读天地 综合性计算及书写 下 “告别母校”征文比赛 综合性计算及书写 四是其它特色。包括自主阅读、国学写字、礼仪(主要融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 第六,课程(隐性)显性化。“到校学生自主早读”,表三中根据为数不少学生到校较早(8:00)左右到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五个一”自主早读,即一张早读计划表、一名管理小干部、一到立即打开书、一起小声轻轻读等,合理安排了语、数学、英语早读等,时间从学生到校至8:30。 “课堂学生生活十做到”,将表一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习惯明确出来,统一规定,形成制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本方案经2011年9月10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审核人签字:魏虹 执笔人签字:陈晓川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成都市华西小学2011-2012学年教学科研人事工作计划 根据区教育局“一高地、两示范、两率先”工作精神及要求,结合华西小学校情实际,特制定相关工作计划: 一、教学工作 以“小精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常规管理工作精细为抓手,努力做好8件事儿: 1、做好《四川教育》杂志基点学校工作。以听课、研课为工作中心,与《四川教育》记者合作,加强对“小精课堂”的研究。 2、加强常规工作的深化和管理。一是“课堂教学十做到”深化(随听随察、日常巡视);二是“自主早读”强化(陈晓川);三是提高“2+1+1”教研实效(这是学校质量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性非常重要);四是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加强日常教学巡视”,星期二卢曦、星期三王瑶、星期四林琳、星期五陈晓川);五是“课堂教学六认真”优化,与每月“教学例查”和小展评结合(教导处,教研组长,提前策划,形式多样新颖,效果明显)。 3、力争在全区教师赛课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4、做好毕业和调研年级相关工作。做到提前准备,机制保障,认真落实,效果良好。(陈晓川,林琳,卢曦) 5、做好随听随察工作。从第三个教学周开始。重点关注新进、新签教师、质量落后教师。(教师的第一要务和责任是站稳课堂。绝对不提前通知,同时检查备课、作业批改等。提高管理效能,减查过的,就不再在月查中检查。) 6、做好校级研究课工作。从第二个10月开始,11月完成。各教研大组评出1-2节“小精课堂”精品课。(有序、有效) 7、做好小一和小升初工作。 8、深化质量月报会工作。(第一次陈晓川、第二次卢曦、第三次王瑶、第四次林琳) 二、人事工作 1、做“好阶梯成长‘1+1’教师成长”工作。分入格教师、骨干教师、领军教师三个层面,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2、组织教师撰写经验文章和申奖。重点做好《四川省教育厅论文比赛》申奖工作。 3、做好教师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考核、职称评聘工作。 4、制定《幸福教师行动》方案。(开展以教育国际化、健康成长主题相关的校本培训,按要求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各类培训。) 三、科研工作 2012年是学校的科研深化年。本学年度,是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重要时段,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1、建立完善学校科研工作机构,明确相关工作职责,形成有效激励教师科研的考评激励机制。 2、继续深化“四基课题”研究,完成新一轮教师微型科研申报和研究工作(用“一个问题四个行动”科研方式,做好围绕“一个问题”的三个一工作,即一些学习文章、一份研究报告、一些学生成果); 3、完成一次区级科研成果推广会(阅读)。 4、以学月为单位,编印相关学习资料(由中心组完成)。 四、特色工作 1、教育教学信息化中心工作。一是继续做亮“白板教学课例赛课”品牌工作,做成学校的一张“名片”。 二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完成2-3次相关培训。 2、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在继续做好做精相关常规工作的基础,完成如下重点工作:一是编写一本融入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心卫》校本教材; 二是争取举行一次心理健康运动会; 三是加强家长培训。 3、体育教育特色建设中心工作。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完成体育教学(教学计划、备课)资源库建设,完成同课异构研究课; 二是完成《篮球特长》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三是争取在成都市教师技能大家上获得优异成绩; 四是建立学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梯队),建立完善相关保证机制。 五是开展具有特色的2011年校级冬季运动会。 五、其他 1、组织完成好一年级和三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 2、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管理工作,申报区级语言文字示范校或经典诵读学校。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成都市华西小学2011-2012学年教学计划(节选) 项目 年级 项目内容 项目要点 (动作方法、教材要点等) 基 本 体 操 一 1、 解散、集合(纵队集合、横队集合) 2、 立正、稍息 3、 看齐(向前、左、右、中) 4、 报数(横队) 5、 向左(右)转 6、 向后转 7、 原地由一(二)列横队变成二(四)列横队 8、 原地由一(二)路纵队变成二(四)路纵队 9、 原地踏步走——立定 10、 齐步走,——立定 11、 左(右)转弯走 12、 原地跑步——踏步 13、 跑步——便步 14、 走成圆形、三角形、蛇形等队形 1、见人教04年版教材P44----P51页 2、见人教06年版教材P15-----P27页 二 1、 报数 2、 向后转 3、 跑步——便步 4、 原地由一(二)路纵队变成二(四)路纵队 5、 原地由一(二)列横队变成二(四)列横队 1、见人教04年版教材P55----P59页 2、见人教06年版教材P15-----P27页 三 1、 1-X报数 2、 跑步走、立定 3、 原地一(二)列横队成二(四)路纵队 4、 走成蛇形 5、 成螺旋形走 6、 半面向左(右)转 1、见人教04年版教材P70----P79页 2、见人教06年版教材P7-----P15页 四 1、 立正、稍息 2、 向右(左)看齐、向前看。 3、 齐步—走 4、 向后转—走 5、 错肩进行 6、 交叉行进 1、见人教04年版教材P77----P86页 2、见人教06年版教材P7-----P15页 五 1、 行进间用裂、分、并、合的方法变换队形 2、 向左(右)转走 3、 向后转走 4、 按个人所报的数,用不同步数疏散和密集队形 1、见人教04年版教材P74----P82页 2、见人教06年版教材P7-----P13页 六 1、 队列和体操队形的基本术语 2、 队列和体操队形练习 3、 体育课常用的队形变换 1、见人教04年版教材P82----P92页 2、见人教06年版教材P7-----P13页 项目 年级 项目内容 项目要点 (动作方法、教材要点等) 小 排 球 (气排 球) 一 1、 原地双手抛球落到地上弹起再抓住球 2、 原地抛球垫1次抓住球 3、原地能连续垫10次以上(3米*3米的圆圈内) 自编 二 1、能原地连续垫15次以上 2、一个人抛球另外一个人垫球 3、能原地连续对垫5次以上(间隔3米左右) 自编 三 1、能原地连续垫20次以上 2、能原地连续对垫10次以上(间隔3米左右) 3、能对墙连续垫10以上(离墙1.5米以上) 自编 四 1、能原地连续垫25次以上 2、能原地2人连续对垫15次以上(间隔3米) 3、能对墙连续垫15次以上(离墙1.5米以上) 4、学会下手发球,过网 自编 五 1、能原地连续垫30次以上 2、能原地连续对垫20次以上(间隔3米) 3、能对墙连续垫20次以上(离墙1.5米以上) 4、学会下手发球,过网,并能落到指定区域 自编 六 1、能原地连续垫35次以上 2、能原地连续对垫25次以上(间隔3米) 3、能对墙连续垫25次以上(离墙1.5米以上) 4、学会下手发球,过网,并能落到指定区域 自编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课题解析 (此教案获得成都市第二届“兴教杯”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设计第一名) 一、教材解析 (一)选题背景 “为学生健康、长远、多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华西小学教育宗旨。“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包括“体健”、“心健”、“品健”和“智健”,是学校着力打造的教育特色。 为此,学校以“体健”(体育教育)为支点,以课程设置为推手,“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大于1小时”,有力推进体育特色建设工作。学校体育课程设置5课时/周•班。其中3课时为“体基课”,主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目标;2课时为“体特课”,主要完成学校设定“人人会玩,人人会欣赏”的篮球特色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学校办学理念和追求,以及《体育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校本教材《篮球与欣赏》,初步确定了“篮球”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课题。 (二)教材分析 1、总体分析。“运球”是篮球的基本技术、打好篮球的关键,对促进学生灵敏协调、力量速度等作用明显。“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涵盖了“原地→行进、直线→曲线、单手→换手”三个技术过程的过度,是一个较复杂且实用的运(控)球技术。五、六年级学生(水平三)运动能力、模仿能力和思维水平较成熟,具有较稳定的兴趣取向,具有良好学习基础。 2、具体分析。“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绕过障碍或摆脱对方阻拦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学校校本教材《篮球与欣赏》水平三的重要学习内容,技术层面包括换手运球技术(触球部位)、行进步法(手脚协调、重心)、运用等多项内容,具体到小学普及(特色)阶段,重点放在15字诀上,即“急停重心降,变向就换手,拍球侧上方”。 3、显著特点。“科学地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的根本追求和特点。必须要遵循“规律”、合理安排单元“内容”才能落实。本单元教学主要遵循三方面规律,即运动密度和强度(身体健康)、运动技术学习四阶段(运动技能)、教育心理学规律(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而内容安排上,则主要按照“5+4阶梯成长—问题驱动,趣味练习”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进行,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体育,从而培养“健康智慧的学习者”。 二、“5+4阶梯成长”单元教学计划 “5+4阶梯成长—问题驱动,趣味练习”,即针对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与考核,按照学校5课时/周•班确定一周5课时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对应的4课时课外练习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100%的学生能够并愿意运用“急停重心降,拍球侧上方,变向就换手”15字诀主动观察和评判自己和同伴的技术动作; 2、100%的学生能够说出所学技术动作专业术语,较熟练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65%以上学生能够运用该技术突破; 3、100%的学生的灵敏和协调性、速度和力量得到发展; 4、100%的学生增加自信和对篮球的喜爱,70%以上的学生能够体验到技术动作的美感,30%以上的学生能够说出技术动作美(好)的要点。 学习 水平 水平三 主 教 材 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阶段学习 课 堂 练 习 课 外 练 习 第一阶: 泛化 第二阶: 分化 第三阶: 固化 三、 “运动问题式”课时计划(第一课时) (一)设计意图 “运动问题式”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体育”,其可以演绎为“动、疑、试、创”这样一个过程,即带着问题运动,问题促进运动学习。具体流程如下: …… (二)课时计划 课型 新授课 课次 第1次 水平阶段 水平三 主 教 材 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教 学 目 标 1、学生的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动作速度得到发展。 2、75%的学生能说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要领,90%的学生能完整做出该技术动作(无障碍)。 3、100%的学生能够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愿协作、能协作。 重、难点: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提炼出“变向就换手,拍球侧上方”动作要领 教法 问题驱动 学法 协作(趣味)学习法 结构 内容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及要求 开课 2 分钟 略 结构 内容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及要求 运动 问题 一 8分钟 1、 原地拨球绕球、单手拉球、换手运球练习。 2、两人原地运球桶球激趣。 3、两人一组,一人原地高运球,一人围绕同伴运球绕圈走。 1、热身并熟悉球性 2、体会运球部位与球行进方向关系。 1、老师示范。 2、巡视指导。 动中疑—— 核心问题: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触球部位有什么不同?(强调侧上方) 1、带着问题认真练习体会。 2、“愿协作”,共同探讨体会。 组织:(如下图) 要求: 1、绕球的学生只能环绕自己的同伴运球。 2、互相观察。 运动 问题 二 8 分 钟 1、直线和曲线——走 运球 1、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2、通过走直线运球体验拍球的部位变化。 3、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疑中试—— 1、讲解练习要求。 2、巡视观察、提醒。 核心问题:直线运球与曲线运球有什么不同?(强调“变向”——引出“换手”) 1、按照要求认真练习体会。 2、学生体验练习2-3次。 组织:(如下图) ◎ (运到对面后往返) 要求: 1、注意前后保持队形。 2、主动思考,认真体会动作要领。 结构 内容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及要求 问题 运动三 12 分 钟 行进间“走—跑”变向换手运球 1、体会走和跑变向换手的难度。 2、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1、教师讲解要求。 2、对掌握好的和掌握不好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核心问题:走和跑(变向)换手运球有什么不同?(强调重心) 1、学生认真练习。 2、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挑战。 3、学生间“会协作”。 组织:(如下图) ◎ 要求: 1、两位学生面对面练习 2、在行进间运球的时候注意避让其他同学。 3、防守的同学不能动。 拓展提高 7 分 钟 绕2个筒往返接力比赛。 1、 运用上面练习体会。 2、为下节课的练习着一个铺垫。 1、 教师讲解规则。 2、 老师示范。 3、点评。 学生积极参与 组织:(如下图) ◎ 要求: 1、跑动到标记筒时要换手。 2、绕过筒后到对面线后回跑也要绕过筒。 结构 内容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及要求 结束 3 分 钟 1、放松——太极球。 2、点评小结。 3、布置课后作业(曲线运球)。 恢复身心,并对学生提要求。 1、带领学生做放松练习。 2、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3、下课。 1、认真听讲,精神饱满。 2、收还器材。 组织:(如图) ××××× ××××× ××××× ××××× ◎ 要求:注意力集中。 密度 35%±5 平均 心率 135次/分±5 场地 器材 篮球场 篮球40个左右 预计心率曲线 脉搏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10 20 30 40 时间 反思 一年级体基(立定跳远)教案 (该教案是成都市武侯区体育教育特色研讨会现场课教案) 课 型: 新授课 指导教师:祝建强 教 师:黄伟淇 内 容: 立定跳远 班 级: 1.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100%掌握立定跳远的正确动作。 2、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90%以上学会手脚协调用力。 3、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提高对跳跃运动的兴趣。 重 点:双脚起跳,双脚落地。 难 点:摆臂与蹬地协调用力。 教 法:讲解示范法 游戏比赛法 语言激趣法 学 法:模仿练习法 程序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及要求 准 备 部 分 开 课 一 分钟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并安排见习生。 3、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 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上课做准备。 1、听取体育委员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并安排见习生。 2、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练习要求。 1、体育委员整队。 2、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 组织形式: ××××× ××××× ××××× ××××× ◎ 要求 1、集合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专项准备 四分钟 小兔子晨练。 通过跑到跳的热身练习,教师语言激趣,让学生初步体会跳跃的感觉。 情景导入: 1、谜语:“耳朵长,尾巴短,爱吃萝卜和青菜。”(兔子)模仿兔子进行跳跃。 2、教师讲解要求并带领学生练习。 1.认真听讲。 2.注意力集中。 3.积极回答问题举手发言。 4.认真练习体会跳跃的感觉。 组织形式: 跳 跑 要求: 1、 一路纵队。 2、 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 3、 融入情境、练习认真。 基 本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完整感知与阶段体验一 十分钟 阶段体验二 十分钟 学习: 1、 立定跳远完整动作体验。 一上摆、二下蹲、三前跳、四落稳。 2、 自主练习立定跳远。 重点: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 1、自主练习立定跳远。 难点:摆臂与蹬地协调用力。 2、分组立定跳远练习。 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引出主教材让学生初步感知完整技术动作。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比演示。发现问题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