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华西小学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822人,教师50人,其中体育教师6人。近年来,学校高举“大健康教育”特色旗帜,以“健康成长每一天”为基本诉求,狠抓“体健”、“心健”、“智健”和“生健”建设工作。
成都市华西小学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822人,教师50人,其中体育教师6人。近年来,学校高举“大健康教育”特色旗帜,以“健康成长每一天”为基本诉求,狠抓“体健”、“心健”、“智健”和“生健”建设工作。
“体健首位”,学校体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已经抓出了成效,抓出了样板:成为成都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中国中小学体质体能促进实验校。
一、组织管理:用体制保障,用文化引领,用规划导向,用制度落实。
(一)体制保障:成立3个机构,形成1套办法,确保工作落实。
1、3个机构。魏虹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和人事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大队部)、教导处、综合办相关负责人为组员的“成都市华西小学体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整体战略定位、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人员安排,后勤保障等工作。校长听课16课时,分管副校长听课30课时;
成立了由省教科所艺体卫室主任邱永诚、成都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张晓红、区教科院德育所所长范翔为主要成员的“成都市华西小学专家指导团队”。“专家指导团队”负责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理论、课程与教学、活动等方面的指导。
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学校体育教研组教师为组员的“成都市华西小学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小组”(又叫“体育教育特色建设中心”)。“工作小组”主要负责拟定各级相关工作规划和计划要求的“特色工作计划”,并执行。
2、一套办法。“五个在前”,即策划在前、沟通在前、评估在前、预案在前、细节在前。
(二)文化引领:一个规划定格,综合评价导向,三个计划推进,一个课程支撑。
1、规划定格。2012年制定了《成都华西小学“体育教育特色建设”顶层规划》,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定格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成为学校“大健康教育”的“首要支柱”,规划简述为“文化统领,一二三四五”——
“文化统领”,将“协作”和“进取”体育核心品格全面全员全程渗透进我校体育各项工作,融入学生品格;“一”,开展“每年至少1次的体育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内涵”;“二”,开设两种体育课,即“体育基础课基”完成“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规定目标,“体育特长课”完成学校“人手一个篮球,人人会打篮球,人人会欣赏篮球”的校本课程目标;“三”,开展三项活动,即“七彩大课间”、“体育社团”、“HBA学生篮球联赛和心理健康运动会”;“四”,组织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4支学校体育工作队伍;“五”,建设多元、网评、三级、直观、量化的“学生健康数据库”。
2、评价导向。去年,学校试行了“PPMD”学生健康星评选工作,面向全体学生,评选为“体健星”、“心健星”、“智健星”和“生健星”。“体健星”是首位内容,共计评选出100多位“班级体健星”和20位“校级体健星”。
本学期,学校制定《成都市华西小学PPMD学生健康成长足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只要“学生体育表现”,做到“参与”、“协作”和“进取”3项指标的10项内容之一,都可以评为“班级PPMD学生健康星”和“校级PPMD学生健康星”。这对学校培植“健康”体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3、计划推进。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形成了围绕“规划”的“三层计划制定机制”。
第一层,是学校整体工作计划,由魏虹校长亲自拟定,如《科研视角下的常规、特色、文化——成都市华西小学2013——2014学年工作计划》;第二层,分管工作计划,由分管副校长拟定学期工作计划,如《成都市华西小学2013-2014学年度下期德育(少先队)科研宣传特色建设工作计划》;第三层,是体育教育特色建设工作计划,由体育教育特色建设中心拟定,如《成都市华西小学2013-2014学年度下期体育教育特色建设中心计划》。
4.课程支撑。课程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已经形成了狠抓学生“每天锻炼大于1小时”体育课程,即“40分钟(每天1节体育课)+30分钟(每天1次大课间)>60分钟(每天锻炼)”。“每天1节体育课”进学校、班级和学生课表,“每天30分钟‘七彩大课间’”进“学生作息时间表”,任何教师不准挤占学生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
(三)制度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基本形成良性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相关制度。
近年,结合体育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相继编印了《成都市华西小学“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文件汇编”》、《成都市华西小学“校园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成都市华西小学“七彩大课间”活动方案》和“成都市华西小学‘科学’的体育课三条标准”、“成都市华西小学高水平运动代表队工作制度”等。这些制度,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良性运行的“纲”。
在公示方面,学校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学校网站、公告栏、宣传栏(片)、家长QQ群和家长活动(HBA家长篮球联赛)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公布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等开展情况。比如,HBA家长篮球联赛后,家长在QQ群内公开表示对华西小学这类教育活动的支持,甚至表示将“永远跟随学校”。
二、教育教学:课程(教学)领先,学术引领,活动活力,逐步站稳体育教育教学学术高地
(一)课程(教学)领先:课时改革撬动课程建设,科学课堂形成“慧”运动风尚。
1、课时改革撬动课程建设,每天1节体育课。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形成“长短课时”制,有力撬动了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保障了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的开设,即:一至六年级5课时/周•班,并保证了1课时/班•天。
5课时/周•班,学校又设置为:一二年级4课时/周•班,三至六年级3课时/周•班“体育基础课”,“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目标”;一二年级1课时/周•班,三至六年级2课时/周•班“体育特长课(篮球)”,完成“人人会打篮球,人人会欣赏篮球”的校本课程目标。
2、教学改革带来体育教学新主张新成果。经过2年的沉淀,学校教学改革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主张,即体育教学主张=“慧运动”+“科学的体育课”。“慧运动”,培养智慧(聪明)的运动者。“科学的体育课”,“科学”两字是追求,目前有三条“底线标准”,即“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课堂教学必须达到相应学段学生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每堂课的目标必须可以检测(数据化)且要设置教学检测环节”。
学校研制出3个课堂教学模块、1个单元教学模块和2张教学观察量表,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比赛,获国家级赛课二等奖、上省级示范课1次、获市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和现场课2个一等奖,多次在武侯区上研究课。
“体育课堂(单元)教学模块”:“体验式学习课型”、“程序式学习课型”和“问题驱动,趣味练习课型”三种教学模式和“5(5节体育课)+4(4次家庭体育锻炼)阶梯成长”单元教学设计模块。见
下图:
观察量表: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时间为单位设计的观察量表。
(二)学术引领:高效一会确保做法领先,四项课题确保落地生根。
1、高效一会确保做法领先。从2012起,学校多渠道多形式举办“一会”不下10次,远远大于“每年1次”的规划要求。比如,召开了“武侯区规范学 规范教 学规范主题研讨会,新津永商小学、普兴小学,崇州白头小学、圆通小学,武侯区磨子桥小学、科华中路小学、新生路小学、龙小和龙小南区、锦管新城小学等参加了研讨;牵头举办了“武侯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建设研讨会”,提出了“文化统领,一二三四五”的特色建设思路;举行了“课程与教学研讨会”,听取了成都市、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高新区和双流县体育教研员的宝贵意见;参加了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四川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标准培训会,主题发言《新课标,新要求,新方向》;代表武侯区参加了“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表彰总结会”;承办和多次参与了分管副区长杨建德主持的“武侯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意见制定的研讨会”,学校“文化统领,一二三四五”的顶层设计,基本融入了区域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中。
2、四项课题确保课程与教学落地生根。目前,学校承担了2013年9月立项的国家级实验项目 “中国中小学生体质体能促进实验学校”项目,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键主任牵头;2014年8月立项的省级课题《区域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指标)模型的研究》,由学校与武侯区教科院共同牵头;2013年9月立项的市级课题《成都市中小学生体能、技能提升实践研究》,由市教科院张晓红老师牵头,学校承担全市小学阶段的组织和研究工作;2011年9月立项的武侯区级课题《小学阶段实施“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由学校独立承担。这4项课题,都围绕课程与教学、学生体质评价等2个核心展开。近三年,《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点经验》等10余相关文章分别在国家、省、市、区相关比赛中获奖。
(三)活动活力:大课间、运动会、“2+1”等激扬学生个性。
1、“七彩大课间”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经典。目前,学校共设计了4个可供学生选择的大课间套餐:A套餐的“民族传统活动”(以跳绳为主)、B套餐阳光冬季长跑、C套餐篮球传统活动、D套餐雨天、雾霾和室内大课间。
过两年的实践,学校的大课间时间管理精确到“秒”、场地管量精确到“厘米”。基本形成“音乐指挥,曲风多元;气势如虹,个性张扬;流程严谨,转换自如;活动丰富,特色鲜明”的特点。
两年来,学校自编了多套深受学生喜爱的自编操,以学校“篮球”特色为例,就陆续编排了《快乐篮球操》、《太极篮球操》、《篮球裁判操》等。
2、春秋季运动会成为快乐“新四会”。每年的春秋季运动会,已经形成了“新的传统”,要举办4场“运动会”。春季,学校要举行“心理健康运动会”和“HBA学生篮球联赛(团队项目)”;冬季要举行“HBA学生篮球联赛(个人项目)”和“迎接新年田径运动会”。
其中,“心理健康运动会”和“HBA学生篮球联赛”是学校独创的。目前,“心理健康运动会”已经举行了三届:第一届“让爱驻我家”心理健康运动会、第二届“三国两地A•E•R心理健康运动会”、第三届“孤岛逃生”心理健康运动会。“HBA学生篮球联赛”有6届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学校将“HBA学生篮球赛”向家长延伸,举办了“HBA家长篮球联赛”,共计20支队、200余人参加。
3、“2+1”和高水平运动队取得突破。学校的每个学生“人手一个篮球,人人会打篮球,人人会欣赏篮球”,每个学生“人手一根绳,人人会跳绳,人人会花绳”,这就是华西近几年体育2+1的成果。两年时间,学校学生高水平“篮球”运动队,从零开始到今年获得成都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小学乙组冠军”;田径队,从零开始到今年获得武侯区田径运动会800米男子冠军。
安全教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底线,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高水平训练,都必须有安全预案,采取安全措施。
三、条件保障:四支队伍任务明确,场地器材规范合理,相关经费全力支撑
(一)教师队伍:建立四支队伍,职责明确,履职到位。
四支队伍。学校有四支体育队伍,一支是专家队伍,做好学术引领,经验分享;一支家长队伍,做好家长示范;一支是体育教师队伍,勤于思考,精于做事;一支高水平学生运动队。
其中,体育教师队伍,有6名专职教师,分别是何少勇、本科、体育主任、武侯区体育骨干教师,陈秀娟、本科、体育教研组长、校级骨干教师,黄伟淇、本科、学校兼职宣传员、校级骨干教师,张跃、学校兼职少先队管理员、本科,杨雪颖、本科,彭云璐,本科;1名 兼职教师,陈晓川、本科、分管副校长、四川省体育骨干教师、武侯体育学科带头人。学校高度重视这支队伍发展,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都高质量完成,在职称评聘上同等条件优先发展,待遇高于全校平均数,课外训练体质健康监测等工作全部纳入教师工作量。
2014年截止目前,省、市教科所专家来校指导2次,指导学校“七彩大课间”建设和学校“每天锻炼大于1小时”体育课程建设;区教院专家来了10余次,与工作组讨论课程、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工作;学校的每项“大型”体育工作都要经过“领导小组”(行政会)讨论决定,具体推进事宜由“工作小组”负责讨论和执行。
(二)场地器材与经费:能够有力保障相关工作需要。
学校场地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场地平整、整洁,有专人管理维护(计入专职管理),生均活动面积3.51㎡ (学校总场地面积2890㎡/学生㎡822=生均3.51㎡),节假日面向社区的居民和全体学生开放。器材配备除了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外,还配合学校2+1特色项目,与家长配合,达到了1个篮球/生、1根跳绳/生的要求,完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相关经费支出达到学校公用经费的10%以上,特别是体育服装费,已经达到了2400元/师。
四、学生体质:严格执行,结果较好,合理运用测评评价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学生的每项原始数据都建立了档案;每年都按照规定准时准确地上报了测试数据;2014年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合格率为99.2%、良好率为46.4%。每年,这些统计数据都会在校内公布;学生和家长都会通过家长会等途径了解学校和自己孩子的相关情况。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学校《成都市华西小学PPMD学生健康成长足迹(综合素质报告册)》的重要内容;每年学校都会按照武侯区教育局的规定,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分析(包括对学校学生体质的动态分析)。
学校坚持“以体育人”,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学力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持续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成为成都市心理健康实验校: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每个学生个性和活力得到张扬。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