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亚东小学体育课学生素质“课课练”实施方案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在体育课中,身体素质“课课练”作为基本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助性练习,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我校就体育课中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选择原则与基本组织形式提出要求,旨在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身体素质“课课练”内容的选择原则 1、有利于适应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运动生理学理论和身体训练的实践都表明,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点,在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及时地优先发展该部分的素质效果最为理想,比如学生8—10岁左右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6—8岁速度的提高最快;10—12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为显著,因此在选择练习内容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就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 对于那些在总体水平上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从促进学生身体全面而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抓好薄弱环节练习。比如有的学生上肢力量较弱,有的耐力较差,面对这种状况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作为课课练,以促进这部分素质的发展。 3、有利于补充课堂教学中主教材内容的不足。 所谓对教学起补充作用就是弥补因主教材局部活动的限制,而造成的其它部位活动不足。比如在投实心球的教学中,主要是上肢用力,那么素质练习的内容就应该以下肢和躯干部位为主,既可防止因局部负荷过大引起的疲劳,又可弥补基本教材在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中的不足。 4、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效果。 在体育课教学中,素质练习的内容间的不同搭配及其前后时间顺序,可影响学生练习的效果。如在快速跑等速度练习前,适当进行强度大,数量不多的短跳,对速度的发展是有益的;在力量素质的练习后进行速度素质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等。 二、身体素质“课课练”的基本组织形式 身体素质课的效果除其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之外,组织形式同样是极为重要的。 1、按优势特长分组。 这种组织形式,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采用某些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因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可学生促进终身锻炼的习惯形成。 2、按薄弱环节分组。 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平衡性,(如大部分男生的柔韧性差,女生的上肢力量差,有的速度素质较较差等)教师可按学生的弱项进行编组,有步骤地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 3、集体练习。 集体练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组织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练习目标又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在课前准备活动或为了完成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师统一指挥下,按照规定练习内容和顺序进行的集体练习;另一种是在教师的设计和监督下,学生参照全部练习手段及其要求,凭借其自身的近期锻炼目标或者个人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练习 201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