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课中的男女分组交叉互助式教学

作为初中教学的体育课教学,一直是沿用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男女生在一起同时上课,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相互冲突,课堂气氛呆板。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之间的体质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课上男生达不到运动量,女生身体机能受不了的现象,女生相对男生来说不能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固有的班级内上缺乏活力,课堂效益不高。另外,教师也难以发挥各自优势,发挥特长,更好地进行课堂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选修”教材的比例增加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更注重体育课程的健康价值、实用价值和可持续性与个体需要的价值。而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演变为: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5.培养学生能力。 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下,为能更实际地满足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的需要,我校在初中年级学生中试行了男女分组交叉互助式教学的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立足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 男女生身体形态的不同以及生理解剖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其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素质的不同。例如男子肌肉较女子粗,因而其力量也较女子好;但女子的骨骼比男子纤细,致使其柔韧性又比男子好等。由于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就决定了其训练手段的不同。训练手段包括练习的内容和训练的方法。男声协调性差,可能多做一些改善这方面问题的项目;而女生力量差,则可能多进行一些力量方面的练习。对象的差异,使教学中产生了不同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及标准的分歧。男女合班时,则可能出现某一内容或训练方法适合男生,却不适合女生;而迁就了女生就满足不了男生的运动负荷量,而且也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 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效率的发挥。而分组教学使“对象集中”、“问题集中”。为解决“集中”的问题教师选择教学方式“目的性”更集中,使“针对性更强”,实实在在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特点,由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选材及教学手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尊重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 新课标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教学方式。初中学生大都已进入青春期,随男、女生发育差异的逐步显现,除发生的生理变化之外,在他们的心理上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两性差异成为他们之间的敏感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男女在一起练习时,在相互的注视下,女在男孩子面前做体育运动难免放不开,她们不好意思做动作,担心动作错误或不协调而遭异性嘲笑羞涩怕出丑,然而男女生分组后,没着性别的障碍,活动也都放得开,活动量也就上去了。同时,男、女生性格不同又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男生多喜欢足球、篮球等剧烈对抗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倾向于羽毛球、健美操等相对轻柔一点的运动。在实际安排中,常会出现游戏中的“顾此失彼”。分组教学就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由于性别的原因,男女生对身体各部位锻炼应有所侧重。男生偏重于强壮、力量、速度、对抗竞技;女生偏重于匀称、柔韧、协调、游戏、协作。男女生分组教学,教师能根据其生理特点,需要安排和训练内容,无疑是符合生理科学的。同时,符合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 首先,能够让其在一种同性放松的氛围中,敢于大胆伸展肢体,表现自我,全神贯注于体验运动带给自己的各种感受,排除分心杂念,解除部分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可针对他(她)们的爱好,安排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因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人们行为习惯的内驱力。一个人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去做并坚持去做。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尤为重要。 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即使学生不感兴趣,而由于这些课程与学生的升学和将来的就业发展紧密相关,学生将强制自己学好,而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升学、就业和个人发展直接关系不大,所以假如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很好参与学习,也不可能坚持体育锻炼。因此找准男、女生的兴趣所在,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爱好,不同需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体育课。从而避免了以往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而喜欢体育活动的不正常现象。 三、场地、器材及内容的合理安排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训练项目的不同决定了使用场地器材的差异。例如练上肢力量,男生可能选“引体向上”,而女生则可能选“吊肋木”。两种器材不在一处就会出现学生不好安排和教师两头跑的情况,从而使教学安全出现漏洞。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由于自身的特点,伤害事故(尤其运动性损伤)时有发生,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之一。在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防护与救护教育的同时,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定严密的教学流程,既是消除危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又是满足“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提出的要求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还看到,由于男、女分组后对课程的学习更加明确,针对性强了,对学生真正起到了提高和补缺的区别。例如篮球课时,男生大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可将男、女生分组后,男生可以强化训练,女生则注重基础练习。最后可以让男生和女生进行一帮一的学习。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同样,在健美操学习时,由于男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都较女生差,这样就会导致“拖后腿”现象。因此可先分组学习,然后让女生再帮助男生,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在互助学习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交往的能力,帮助其建立起对自我、群体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加大了整体的凝聚力,又使其在学习中树立竞争意识,一种从小环境到大环境的竞争,让他(她)们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物质是永恒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句话对体育教学同样非常适用。纵观以上几点,男女分组交叉互助式教学对学生教学针对性强了,效果也自然就显现了。外部方式与内在需求的充分结合,真正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