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强健体魄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雷震
商南高中是一座省级示范高中。现在拥有70个教学班,近4000学生,354名教职工,十四名体育教师。学校以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和阳光体育为切入点,围绕一个中心、两个机制、三个展示平台、四个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逐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中心 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学校长期坚持开齐开足体育课,每周每班两节,高三及补习班一值坚持到高考前夕。各年级在备课组的带领下,每周五下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下周的体育教学工作和大型体育比赛。定期组织听课、评课、说课、磨课、模拟上课等,教研室要求每节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单元或者模块教学结束时写小结。坚持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课余一小时课外班级体育活动,开设了8个体育社团,3个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同时也增进了师生友谊、创造了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两个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年级组长、体育组长组成的学生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分年级包抓,落实体育教师责任,对下设的体育社团、俱乐部和体育特长生训练有具体体育教师负责日常工作。每周定期开展活动至少3次。班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冬季每班配发长跳绳和短跳绳、毽子等小健身器材,课间操和课余时间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天气可以的情况下平均每天跑2000米。持续时间超过60天。
考评机制 学校把学生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师和班级量化考核中,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每月进行一次,奖优罚差,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全方位的评比制度,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工作,与时俱进,争勇当先。
三个展示平台
师资培训平台 通过提高学历,师徒结对子、在职培训、网络学习、外出考察等途径,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科研平台 每月一次专题教研活动,有主讲人、专题要求、研讨过程、最终形成体育专题科研成果;每学年个体育备课组都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积极申报省市级体育类课题,按照程序开展课题研究。每学年出版校本教材一本;每学年撰写专业研修笔记2.5万字以上;每两年申报省级课题一个,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课题相关知识、撰写课题论文、案例等科研成果。不断探讨新课改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问题。
环境建设平台 体育活动的环境是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学校购置了三十多件健身器材、改造了八个标准篮球场、四个排球场、二十四个乒乓球台,扩建了标准400米田径场和草坪足球场,在学校的小片空地规划了十二块羽毛球场,另外还有四间体育器材室和一大间室内训练馆,共同构成了良好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
四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 体育课所上教学技能在班级课外活动再进一步加强,使学生体能和技能同时得到巩固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组织各类比赛,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传授学练方法。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每个参与体育社团的学生,通过几周的指导,将技能突出的学生组建单项体育俱乐部,成立校代表队强化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还有一部分学生志愿报考体育类院校,组建特长班由专人负责组织高考体育项目训练,使这部分学生能够考取体育大学。
班主任与体育教师相结合 班级学生体育活动有自己所带班级的体育教师负责,班主任积极配合,体育骨干组织全班学生课余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分项目、分组别开展,学校组织专人进行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每月汇总统计,与班集体考核挂钩,奖优罚差。
体育活动与季节相结合 秋季开展文化体育艺术节(每年十月中旬),除了传统的田径运动会,增设了多个集体项目,如:集体跳大绳、定点投篮、踢毽子比赛;冬季开展拔河赛、长跑接力赛、跳短绳赛,组织全校师生大课间长跑活动,每天累计跑2000米(课间操跑1000米),班级课余集体长跑(1000米)。春季组织一次学生远足活动(往返8公里),各种球类比赛和健身活动,成立了校园体育吉尼斯纪录,定期挑战,有三名体育教师组成鉴定小组,每周有计划开展挑战赛,现在已积累了二百多次挑战纪录,共有五十多项最新纪录诞生。
通过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学生体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耐力水平提高了两个分数段,优良率再创新高,达到了33%,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超过了97%,学生健康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体能增强了、体育技能大大得到了巩固,课余锻炼已经成为学生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午课余锻炼整个运动场热闹非凡,一片火热场景,人人参与,个个有项目、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年级联赛、期期有纪录挑战赛。每位体育教师坚守活动场地,及时指导与纠错、组织比赛,一丝不苟、无怨无悔,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操场的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相信学校体育的将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全体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走向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