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确保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我校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及师资队伍、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等情况,制订实施活动的运动方案。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
各项体育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2、全面性原则。
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大课间、校本课程,课外活动课等时间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3、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
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以鼓励引导为主,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在组织活动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讨论、组织、操作、交流和评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4、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原则。
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促进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外教育环境。
5、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组织领导
组长: 钱留华 加强对工作的指导
副组长:朱金宝 何亚林 制订活动方案
组员: 各班班主任 组织学生到位
指导组:何亚林、朱云虎、鞠初升、丁文、吴一凡、翟剑、王华、白羽、印秀 组织好活动的开展
四、组织实施
根据我校学生人数多、教室相对集中等条件的限制,将各年级各班分时分段实施,以确保每一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
1、利用学科教学(体育课45‘):以实施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内容,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大课间活动(35‘):学生先做广播操后组织长跑,班主任领队,体育教师分工组织,各班检查员检查记载。
组织分工:各年级两个方阵,由两位老师带队负责。
高一年级:吴一凡 印 秀
高二年级:白 羽 王 华
高三年级:翟 剑 丁 文
执话筒(指挥):朱云虎
场内调度:鞠初升 总调度:何亚林
3、利用课外体育活动(30‘)。班主任带队,班长、体育委员组织学生准时到位。体育教师分地段,按内容,分工到人,责任到人,指导学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名称 指导教师 地点
篮球 翟剑、白羽 篮球场
足球 吴一凡 足球场
排球 鞠初升 排球场
乒乓球 印秀 乒乓球场、室
羽毛球 丁文 羽毛球场、室
跳绳、踢毽子 王华、叶琴琴 操场
田径、素质 朱云虎、何亚林 器材、设施、田径场地
4、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班主任及体育教师在放假前指导学生自锻的方法,学生要自觉坚持长跑并做好记录。
五、活动要求:
1、注意有序开展活动,安全第一。班主任和各辅导老师必须强调活动纪律与安全,做好器材的领取和归还工作,并协助指导活动。
2、辅导教师要认真做好常规管理工作。
3、负责课外活动的老师一定要提前到位,准备好器材。
4、学生团委对活动班级每周不定期抽查活动质量,活动人数,认真记载,打分;检查结果作为文明班级考核的依据之一。每学年春学期在高一高二年级举办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小型竞赛活动,以学生丰富活动的内容,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