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及体育习惯的养成

论文关键词:教师 学生 体育教学 体育意识 体育习惯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目前普遍小学存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的现象,本人通过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所得出,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工作就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寻找出有效的教育引导模式,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行动调动起来,形成全体学生接受体育活动、喜欢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的局面呢?由于客观上的升学压力等原因的存在,使得大部分的同学缺乏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与此同时,主观上的原因也同样不容忽视,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对于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都觉得文化胜过体育,体育成绩对他们来说没什么意义,由此导致体育习惯不佳,整体的身体素质有待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开展有效的思想意识引导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就成为当前体育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给学生上有兴趣的体育课。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条件限制,只能在原有的条件上教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泛”,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降低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提高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   1.3.2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   1.3.3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浓厚的氛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齐心合力的团队,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1)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4)组织专题讲座。  2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2.1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进入普通家庭,节目琳琅满目,网络游戏更新换代,娱乐活动多资多彩,使得很多学生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过长,占用了本应用语学习和锻炼的时间,甚至有学生不惜牺牲睡眠通宵达旦。当代的学生出门可以坐汽车、上楼可以乘电梯、上课可以玩手机,微博、偷菜、聊天等,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和人数大幅度削减;作息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缺乏对营养摄入,膳食搭配重要性的认知;对路边滩食品卫生的忽视;居住环境及条件限制了体育锻炼的开展。这些方面都会对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不良因素。 2.2家庭教育与学生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独生子女大都受到家长的宠爱,家长担心子女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受伤,影响他们学习。家长本身缺乏对体育的认识,认为子女应该把课余的时间都用在上补习班、学奥数、练钢琴等等,甚至牺牲孩子周末放松缓解学习压力的时间。也有部分独生子女自身意志品质薄弱,怕苦怕累怕流汗,更多的喜欢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以及其他与体育锻炼无关的事情上。教学有5年教龄的我,深有感受。每年县城都会举行县的中小学生运动会,每年我在选材方面都很困惑。找到好的苗子,训练了一段时间。然后有些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不训练了。”我问她们:“为什么?有什么原因吗?”她们们这样回答我的:“因为我爸妈不肯我训练,怕影响我学习。”我问她们:“你们喜欢体育吗?想去比赛吗?”他们说:“喜欢、想去比赛,但爸妈又不肯。”后来我打电话给她们的家长,本来抱有一线的希望,可是最终还是失败告终。因为在他们眼里,语数英才是最重要的,体育可有可无。何况是女生,女生没必要去练体育,晒到皮肤黑,练到手脚也变粗糙。 3 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3.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些学生文化成绩不好,但他们的体育成绩很好,那就要在课堂上多表扬他们,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3.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4.1学校体育教育课内容陈旧,抹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喜欢体育,乐于运动是他们的天性。学校体育课本应是学生喜欢参与的理想乐园,但是,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有些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尤其是女学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运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在全面贯彻新课标的今天,笔者认为体育课内容陈旧;体育课简单,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是目前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有些体育项目怕危险,而不敢练。基本的跑跳投学生又觉得枯燥,有些老师的放羊式教学也让学生习惯了,这因为有这些不称职的体育老师,让学生对体育课慢慢淡化,抹杀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4.2学校体育课未能完成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因此这些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据调查,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中怕跑步、怕苦、怕累就有一半人。我们的体育课不但肩负着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是学校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的。然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却远远不够,往往体育教师加点运动强度,学生就叫苦连天,体育教师也就心慈手软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从而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体育课就是“玩”的课,体育老师也越来越难上体育课,这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4.3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严重,给学生误导体育课不重要 在中小学校,体育课被挤占也是家常便饭。体育课被一些老师认为是不重要的学科,可有可无。因此为了提高所谓的升学率,向体育课要时间也便成了合理借口。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有一些同学被老师留在课室,因为成绩差老师要辅导。一次两次对学生影响不大,如果是长期这样,可想而知这个学生整天就泡在课室课本里,这样的学生能得到放松吗?反而会让他们烦躁,影响学习。主科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让学生慢慢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从而觉得语、数、英才是重要。 总之,学生体质下降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然而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无疑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望尽快得到改善的因素。其中特别是改善学校的体育课,明确体育课的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安排优育的内容,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少一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追求体育教学的时效性,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 谯新风.从学生体质下降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存在的问题,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9.    [4] 刘亮.淡谈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原因,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5.    [5] 于晓东.学生体质下降谁之过,体育教学,2007/02. [6] 李永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项对策[J].人民教育,2007.10.12. [7]《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 《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 《体育管理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 莲香.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问题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惠东县实验小学 苏 广 麟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