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县实验小学

康定县实验小学 体育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2013.9--2018.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特制定康定县实验小学体育工作五年发展规划(2013—2018年)。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有关法规、条例、规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切实提高学校体艺卫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校体育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力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优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齐体育教师,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形成学校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一)全面加强教育、体育“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深化体教结合,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要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要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要加快教师结构调整,配备好学校体育教师。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到2015年要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新一轮培训。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要纳入教学工作量。 2.要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3.学校每年都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确保优秀率达到15%,良好率达到40%,合格率达到95%,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4.要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合理保证学校公用经费中10%用于体育的支出。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年级教师,在教学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二)坚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创”的原则,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挖掘、培养和输送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社团、重点训练田径、篮球等项目。 (三)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田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项目普及的基础上,扩大体育传统项目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传统项目锻炼。 (四)按照“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让每位学生真正掌握2项体育技能的要求,组织开展我校篮球联赛、乒乓球比赛、冬季中长跑活动,推动我校体育工作蓬勃有序开展。 (五)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与管理的力度,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 (六)加大对外交流,开拓视野,选送优秀教练员(体育老师)参加省内外的考察与培训,积极参加省市级的体育比赛,为扩大视野和提高技能搭建平台。 (七)全面促进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确保一年一届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步提高参与面和活动质量。 (八)平衡兼顾场地建设与有效利用,增加体育场地,特别是篮球和排球场地,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探索建设多元利用,多方整合的模式。 三、工作措施和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职能 进一步发挥好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每年召开两次学校体育工作专题会,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布置、协调、检查学校体育工作。规范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解决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 (二)转变观念,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内涵的新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围绕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目标,实行教育重心转移,即由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为重视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是提高学校体育活动吸引力。加强课内与课外执行力度,以“三课两操两活动”、学校体育社团创建、体育特色项目营建及体育活动开展为抓手,进一步激发青少年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是提高项目布局的发展力。调整与完善项目布局,拓展体育活动项目品种,为广大青少年体育项目的普及与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组织保证,满足青少年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三)加强调研,建立健全布局网络 一是推进“班班有特色,人人会运动”项目建设。坚持“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挖掘学校已有体育优势项目内涵,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升学生自觉运动的兴趣,确保每个学生学会2项体育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特色,开展“学校体育特色班”创建及评审工作。 二是调整学校体育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扶持发展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基础性项目,做强篮球、田径等项目,保持领先水平;完善学校内训练梯队衔接,优化年龄结构。 (四)加强督导,完善评估机制 在学校体育的深化推进中,将把教育督导、活动评估、重点提升、等级评定、表彰奖励、宣传引导作为学校体育特色深化的有效措施。 一是对青少年体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教学督察。把“三课两操两活动”和班级体育特色项目发展作为考核评估必有的重点内容,加强学校各部门和体卫艺部门的履责行为。 二是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加强评估如激情大课间、年级体验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注重课内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做到有方案、有评价、有反馈,促进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是对青少年运动队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与完善青少年体育社团、体育特色班的管理机制,实施动态的工作指导和检查。 (五)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合理资源配置 一是在经费投入上,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体育比赛、学校评比、教师培训、考核激励等,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管理保障。 二是加强体育教师队伍配备,有计划的配备体育教师,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合理计算工作量,提高薪酬,建立同工同酬机制。 三是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探索建设多元利用、多方整合的模式,使场地建设既满足社区群众需要,又满足学校和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需要,形成多层次、多方面、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六)创新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做好定量学习记录、细化评价机制,并计入年度绩效评估考核;鼓励教练员、体育教师多参加有关的各类学习班和培训班。 二是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学校要拓宽渠道,把专业素养好、技能强、有奉献精神的体育教师择优录用到重要岗位,探索形成灵活、合理的用人机制,激发学校体育工作活力。 (七)正确引导,深化体育竞赛工作改革 一是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多元化、多层面、多渠道的青少年体育比赛平台,开展更多、更好、更安全、更便捷、更有实效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与活动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塑造“更快、更高、更强”的人文精神,促进我校体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提高。 二是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线,推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拓展中小学课外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开拓社会优质资源,加大合作力度,提升学生体育发展空间。 (八)坚持“健康第一”,建立我校学生体质监测中心 一是积极筹建我校学生体质监测中心,完善学生体质健康配套建设与监控制度,实现我校在监测、预防、干预、考核、评价、宣传表彰工作中的联动,同时以“健身处方”形式促进学生日常科学锻炼和良好品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探索管好、用好、利用好各种体质监测仪器,有效发挥利用其功能和应有效能,建立健全学生身体健康档案,为指导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施教,引导学生科学健身做出贡献。 (九)加强合作与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鼓励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体育工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工作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和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果,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工作氛围,开创我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康定县实验小学 二〇一三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