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安徽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在2004年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中身体素质不及格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发育现状、运动技能及学校体育教学、师资等入手,着重研究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诸多因素,寻找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真正实现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质;锻炼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下称《标准》)自2002年颁布并在全国各地开始实施,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7月下发的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安徽省所有高校从2004学年起全面实施《标准》,为检阅各高校实施《标准》情况,了解实施《标准》一年来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状况,探讨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对安徽师范大学部分院系一至二年级学生参加2004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体素质检测中不及格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其不及格的成因,深入探讨转化的对策,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真正把《标准》精神落到实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安徽师大文学院中文系、理学院数学系、生命科学院生物系、外语学院英语系、艺术学院美术系五个院系2003-2004两(个)级学生,各院系各年级随机抽取男、女各1个教学班,共40个教学班,1476名学生,其中男生804名,女生672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试法根据《标准》规定的素质检测要求和各校场地器材实际,大学生检测的身体素质项目为:100m、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1000m(女生为800m),然后对照《标准》制订的大学男(女)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1.2.2调查法对调查对象学习态度、身体发育现状、运动技能及体育课教学、师资、课外体育活动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内外因素。
1.2.3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影响体质健康检测中不及格学生的原因,探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办法的理论依据。
1.3研究时间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
2结果与分析
被调查的5个院系,共40个教学班计1476名学生,不及格的学生人数为112人,不及格率为7.6%,综合各年级不及格人数与被抽测总人数之比(表1)。
由表1可见,不及格学生的年级分布比率各不相同,女生随年级升高呈增长趋势,男生呈下降趋势。
2.1不及格的原因笔者着重就影响素质成绩的学习态度、身体发育、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师资等因素的112名不及格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表2,表3,表4),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析,归纳原因。
2.1.1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不及格学生一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缺乏了解,认识不够,兴趣淡薄,思想上重文轻体,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意志薄弱,纪律性差,对体育学习有抵触心理。
2.1.2身体形态发育不协调测试不及格生身高和体重,并用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做综合比较,发现不及格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不协调。
2.1.2.1豆芽型身高较高但体重轻,饮食不正常,有偏食、挑食习惯,克托莱指数偏小。
2.1.2.2肥胖型身高一般或较矮,但体重大,有暴饮暴食习惯,高蛋白质高脂肪类饮食过多,克托莱指数偏大。
2.1.2.3矮小型身高体重与同龄人相比均较小,先天因素较差,克托莱指数一般或正常。
2.1.3身体素质差三项素质中,每项都达不到规定标准线的有86人,占不及格生中的76.79%,三项素质中又以耐力素质最差,有109人这两项不达标,占不达标生中的98.07%。
2.1.4师资原因
2.1.4.1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思想陈旧比如“助跑起跳摸高”这个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一般都采用悬挂物一般高的“一刀切”的做法,不管是个子大小,素质好差都跳起摸一个高度,结果是有的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摸到,跳几次之后兴趣大减,而有的学生拼命跳也摸不到,练意全无。像这种传统的、单调的练习方法,使得部分学生感到既劳累又乏味,缺乏练习的积极性。
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有40.2%的学生对我们现行的体育课是不喜欢的,这也可能是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没有自己喜欢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体育课是努力实现学习领域目标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行体育课教学模式,寻找问题的根源,让100%的学生能主动、快乐地参与体育课。
2.1.4.2课后没有及时对动作没有掌握的学生进行追踪辅导教学中有些教材内容,让学生都能在每周两节课的教学中熟练掌握,达到教学的要求是不实际的。而往往是动作技术,技能没掌握的学生大都是自制能力差,不会自觉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教师又不及时追踪辅导、监督使得这些学生的技术、技能逐步下降,导致达标困难。
2.2转变不及格生的几项措施
2.2.1针对特点,优先教学
2.2.1.1优先关心对那些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不好的学生,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真诚地热爱他们,给他们以充分的理想、尊重和信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向他们敞开心扉,和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情感交流,找到转变不达标生的“突破口”,以真情换真情,以爱心换爱心来感动他们,这样不达标生对体育不重视的思想就会迎刃而解,不利于体育教学的行为也就化为乌有。
2.2.1.2优先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积极因素,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在体育教学中,不及格生取得一定成绩就易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会不断发展,形成某种爱好。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及时注意捕捉不及格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在他们做练习时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策小进步及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请他们做示范、表演等,以此来激发和发展。
2.2.1.3优先考虑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对每个不及格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研究,从多方面分析其不达标的症结在哪里,是练习方法的陈旧呆板?还是本人体能的障碍?是技术性的缺陷?还是身体素质方面的障碍?然后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程度的练习方法。如对他们中基础差的人,可采用变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如方向、幅度、力量、速度、速率、节奏等)或适高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措施,有的放矢地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帮助其掌握技术要领,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
2.2.1.4优先练习不及格生由于运动技能差和害怕完成不好练习而当众“出丑”,往往练习积极性不沆,练习次数较少,哒不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易于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优先安排不及格生进行练习器械和场地,督促他们认真进行练习确保他们每堂课教有所得,为身体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1.5优先强化一般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要经过三个过程,而强化巩固过程对不及格生特别重要,除课堂练习外,还必须经常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课堂练习延续到课外,做到课上课下的互为补充,紧密配合。在课外强化练习时应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任务、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2因材施教,弹性教学
2.2.2.1分组教学在教师、场地器材充足的学校,可以将不及格生与其他学生分开教学,使他们对体育学习产生良好的体检,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提高积极性,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被分组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所以当他们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级予鼓励,并尽可能让他们回到正常的教学组。
2.2.2.2弹性教学由于产生不及格生的原因不同,因此,教学要依照每一个不及格生的不同情况来因材施教,教师要巧妙组编教材,创新教法。教师对每个教材和教法,都要从不及格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刻意求新,把单个枯燥无味的练习,按照身体练习的规律巧妙地加以组合和编排,并以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组织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不及格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乐入学,以学促乐,为乐克“苦”,因“苦”更乐。
2.2.2.3教学在教学时应有意创造一个没有心理压力的轻松环境,避免将恶性刺激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建立良好的认同心理和学习动机,尽量使用启发式等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不良心理冲突。
2.2.2.4教给不及格生练习的方法,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不及格生科学的锻炼方法也能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时要尽量使不及格生理解怎么练,为何要这么练。另外,还可让不及格生学会通过测试有关指标评价练习效果。比如有的学生仰卧起坐一个也做不起,这时教给他们增强腹肌的其他练习方法。如仰卧起坐腿、上体垫起的半仰卧起坐等,等腹肌有了一定力量就能做起仰卧起坐了。学生掌握了练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就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练习,并能举一反三,想出更好的练习方法来,这样不仅能使不及格生达标,而且还能逐步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使之终生受益。
2.2.3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体育锻炼与合理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与营养必须科学配合,只注意营养而缺乏体育锻炼会引起肥胖,使人体肌肉松弛、乏力,活动能力减弱;只注意体育锻炼而缺乏必要的营养保证,使身体消耗的物质得不到补偿,会影响身体发育与健康。良好的营养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营养不合理会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下降,影响体育锻炼效果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要教育不及格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合理营养切忌暴饮食或偏食、挑食。
3结论
1)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发育、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师资等因素是影响学生不及格的主要原因。
2)体育教师在根据《标准》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了解和掌握身体素质增长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3)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的习惯,坚持有计划地锻炼身体,以增强身体素质锻炼增长的效果,延缓身体素质的自然消退。
4)大学生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应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以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5)大学阶段是青年过渡到成人的重要阶段,充分认识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研究这期间身体素质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指导锻炼实践。
总之,要转化一个不及格生需要做大量工作,从各方面着手,摸清不及格生的形成原因,努力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切忌急躁、精暴、冷漠,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循序善诱,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最佳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兆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8:124-136.
[2]杨贵仁.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育出版社,2006,2.
[3]于可红.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