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的确立是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我们构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体健康目标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我校是一所农垦企业所办的学校,由于近几年农垦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景气,对学校的投资逐渐减少,而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也不够,教学用的体育器材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样不仅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也给体育教师的备课增加了难度,同时制约了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上每当看到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我就像有一块无以名状的沉石重重的压在心头。就在此时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校园,新的教学理念给了我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为我的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根据学校现状以搞活课堂为切入点,依托地方优势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体育资源,使每节课都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现有器材发挥其最大作用
首先,我根据现有器材,结合项目的特点,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作到一种器材多种用法,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达到最大的练习效果。如小体操垫,把它平放可以练习腹部肌肉和腰、背部肌肉;把它折叠起来或倒扣起来成“A”型,可以练习单脚跳或双脚跳,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也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协助性练习:一个学生把体操垫折叠起来,双手持于胸前(和胸部保持一段距离),另一个同学把体操垫当成沙袋进行拳击练习,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上肢肌肉,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垒球是进行投掷练习用的,我在课的准备部分把它当成小足球会踢,由于垒球的体积小,在地面的滚动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学生反应要快,这样既作了准备活动,又练习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协调性,可谓一举两得。
在我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器材的同时,也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学生去利用器材。一次在上跳高课时,由于学校的跳高架只有两付,我就把学生分成男女各一组,每组一副,当时学生练习的兴趣很高,你拥我挤争着去跳,生怕自己跳得少,弄得我手忙脚乱又害怕发生伤害事故,一节课下来满头大汗,学生们还说没练几次就下课了。课下我只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去找原因,而忽略了器材的问题。到第二节课时,有两个同学拿了两根用自行车内胎做的橡皮条来当横杆,两头各有一个同学拉在一个高度上,进行跳高练习。他们的做法使我恍然大悟。课后总结时,我让那两个学生讲了他们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学生说,上节课在练习时其他同学总是插队,使他们没练上几次,害怕这节课还是老样子,所以就想了这个办法。我对他们的做法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引导学生就橡皮条这个器材如何进行身体练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们把旧自行车内胎剪成一公分宽的橡皮条,接起来,有的当跳绳,有的当成武术中的九节鞭、有的拿皮筋进行组宇练习、也有的当成跳远时的障碍物,进行辅助性练习,还有的把它用于技巧练习。如:在侧手翻练习中,让学生拉到一定高度,用脚去触橡皮条,以增大幅度,提高动作的质量;在鱼跃前滚翻练习中,把它拉到一定高度来感受腾空的感觉,提高腾空的高度。这样一来,学校里那些有限的器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发挥了它们最大的使用价值。
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地制宜制作器材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器材。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除了日常备课、教研等活动外,还有家庭的一些琐事要处理,而学生大多力量大,思维也开阔,所以有时我就有意把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这么一节课,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记得那是一节投掷课,上节课下课时我就向学生说明了这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器材,自主进行练习,为了防止意外(怕学生准备的器材不够,练习的方法少),课下我还认真地准备了这节课,没想到上课时让我吃了一惊,光学生准备的器材就让我感到目不暇接。有的学生在矿泉水瓶子里装些土或沙子,当手榴弹进行投掷;有的学生把硬香烟盒头尾连接起来用胶带缠好,做成中间空心的投掷物,形状各异:有圆的、方的、三角形的;有的同学把两到三个红的、绿的、白的塑料袋用线绳绑到一起,下面吊一个小石块,向空中投掷,等它下落时,里面灌满了空气,塑料袋变成了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降落伞,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通过这件事使我看到,在学生身上可挖掘的潜力是很深的,我就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自己制作各种器材。经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器材:有的用柳条做成呼啦圈、有的用小铁片和鸡毛做毯子,有的用废篮、排、足球里面装上布条或沙子,缝好做成实心球和沙袋,有的学生看到跳高的垫子太薄了,就用蛇皮带装上麦草放到下面当垫子等等。一时间学校掀起一股自制器材的风气,最可贵的是,这些器材都是学生用废弃的物品做的,既经济又实用。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欢腾跳跃地用自己制作的器材活动时,我倍感欣慰。
三、挖掘地方资源搞活课堂
我还根据学校周围的复杂地形,挖掘当地所流行的民间游戏,把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搞活了课堂,又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带动了起来,使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练习中,从被动式参与变为主动式参与。如在体育教学中,耐久跑是学生最厌烦、最枯燥的,我通过利用学校周围的特殊地形,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从“让我练”变成“我要练”。学校周围有大小渠沟四条,两片小树林,我根据地形组织了学生进行“红军长征” 的游戏,让学生跨跃小沟,跳越大沟,然后到小树林模仿“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做躲避子弹的动作,即各种绕树的蛇型跑,再到另一个小树林,通过橡皮条在两棵树之间拉上一定高度,作为敌人的铁丝网,让学生或跳或钻通过铁丝网,看哪个同学做得又快又好。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耐力,又培养了学生吃若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课堂中学生乐不知疲,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轻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我们西北农村流行有许多趣味性强、老幼皆宜的游戏,于是我抓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机会,依托地方优势动员学生收集和挖掘当地的民间游戏,整理后展示给大家,不但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这样没用多长时间学生就收集到了很多游戏,如:攻关、砍砖、回旋舞蹈、骑马打仗、斗鸡、滚铁环、打沙包等等。经过询问才知道,有许多学生的游戏都是从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那里得来的。我经常发现在晚饭后和晨练中,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这无形中使学生和家长得到了沟通,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根据这种情况,我还提出谁整理出来的游戏谁来当“编导”,由他来指挥其他同学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进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学生们在自己挖掘出来的游戏活动中玩得特别开心,做“编导” 的学生在指挥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平时,我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随身携带,用来搜集、整理、记录各种游戏活动和一些有意义的练习。这些练习有些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有些是我从杂志和报纸上看到的,有些是平时教学积累下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穿插一两个这样的游戏,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以上做法,挖掘和利用了当地各种体育资源,不但完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