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知识规律与学生学习思维规律进行合理的匹配。
一、宽容对待“差错”——抓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
《新课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课程理念。这就要求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要求,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学,从学生学习的思维角度考虑教学。例如:教师要学会宽容对待,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生的一些差错,把握差错的时机、角度等来发展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思维。例如: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偶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案例一:模仿跳中,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能模仿哪些动物的跳?”“兔子跳”、“青蛙跳”、“癞蛤蟆跳”、“袋鼠跳”......,“那你们还能模仿哪些动物的跳呢?突然有个学生说:“蝈蝈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着实让老师来了一个措手不及。老师给了一个大拇指进行表扬,您的想法很好!您能不能给大家做一个“蝈蝈跳”的动作,教师及时把这个差错引导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实际上,对于动物的“跳”,非常关键在于它们都是双腿有力蹬地的过程,蝈蝈也是如此。需要我们老师发挥教学机智,先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在学生回答中及时“捕捉”答案。总之,小学低段学生思维是最活跃的,最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积极把握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重点是要把体育学科知识规律与学生学习思维规律进行合理的匹配。
二、巧妙增值“差错”——导学生辨别理解的生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身体练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错差是客观存在课堂教学中。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出现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可以说学生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出错,课堂才有生成,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善于发现学生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差错中求知,在差错中探究,那么课堂将因错而精彩,学生也将因错而发展。案例二:课到基本部分的时候,老师在模仿青蛙跳后,老师问:“老师的青蛙跳怎么样啊?”学生说,老师你这不是青蛙跳。的确老师是用了标准的立定跳远动作来模拟青蛙跳,这里学生的想象中,青蛙跳的方法应该比较接近于青蛙的动作,而老师采用的立定跳远的动作,却让学生感觉到不像青蛙跳。学生的问题,也问倒了老师。有经验的老师,可以采用立定跳远与青蛙跳进行辨别学习。老师应该反思是否应该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学生发现了老师的动作和青蛙跳动作的区别,正好因势利导,顺势而上,顺着学生的问题抓住青蛙跳与立定跳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摆臂”问题,引入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在差错出现一瞬间,关键要很好地抓住学生的问题,充分抓住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点, 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学会对比学习。从动作的对比中,区别出青蛙跳和立定跳远的类似与不同,将立定跳远的动作概念在学生的脑子里逐渐清晰起来。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妙用差错的增值效果,带着辨别的思维去达成学习目标,少“扼杀”,多“培育”,让学生学会尝试、辨别、感悟掌握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
三、深层透视“差错”——促教师反思教学的实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反思性实践者”。在行动中反思,在行动中认知。学生的差错为教师的反思提供最佳的途径。案例三:学生示范动作出现差错,引发教师的反思。在站立式起跑新授课教学时,教师请学生来示范“站立式起跑是怎么样”。第一个学生出来了,他的动作有些拘谨,动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老师随即又请了第二位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同手同脚的动作,老师还是不满意;这时老师又请下面举手的同学上来示范,“唉,又是一个错误的”老师心想。那就再请一位吧,一连请了好几位同学上来示范,没有一个对的。其实,其中有两位同学动作起先还是对的,但他们只是看到前面同学做错的(同手同脚),老师又没有进行评价,还是继续让后面同学上来示范。所以他们就上来做了一下正确动作,马上就改为错误动作了,以为自己原先的动作是错误的,何况教师这是观察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起初正确的动作没有及时观察到,不加思考地增加示范学生。最终出现教学中尴尬的一面。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反思案例,反思一,考验着教师反思教学预设是否全面、到位,是否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等,如果发现第一个动作是错误的,我们换个思维方式“谁能和前面同学做的不一样的,有吗?”那么,老师要得到的可能就会出现。反思二,考验着教师对教材、学法的处理能力。当教师在发现学生连续动作错误时,如果采取一种教师和同学动作的比较方式,让其他同学发现老师和他们动作的不一样地方,这样也是从一种比较辨别的形式,来给学生一种暗示,前面同学可能是错的。反思三,教师对教学动态生成的问题,有没有运用教学机智去处理,考验着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问题。
总之,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就会善于捕捉差错信息、根据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是教师平时的积累与教育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