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理念、领导、机制” 提高阳光长跑活动质量 ——阳泉七中第三届冬季阳光长跑活动总结

2009-2010 第三届 因网站升级,造成资料丢失,故搬移补传至此……

抓实“理念、领导、机制” 提高阳光长跑活动质量 ——阳泉七中第三届冬季阳光长跑活动总结 阳泉七中 2010年4月28日 在市区教育局的正确有力领导下,在分管科室的具体科学指导下,我校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雷打不动,全校一盘棋,上下一股劲,认定“健康第一,不能输在第一上”。 我校体育教育工作一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抓住不放,一手是课堂教学,一手是课外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我们做到:排入课表,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挤掉体育课,包括中考前;几十年来体育教研组都是校长蹲点,直接了解、关注、指导,以保证体育工作的质量。课堂教学作为常规工作,在这里就不在赘述。 就课外活动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群体性活动,一是体育特长生培养。就群体性体育活动而言,坚持一日两操一活动,每个学年四个中心活动。就每学年的群体活动而言,春季有队列广播体操比赛活动,夏季有军训夏令营活动,秋季有田径运动会,冬季有长跑活动。一年四季四项活动,首尾相续,起伏有度,形成了体育活动网络,多年运行形成模式,沉淀为七中体育文化,在教师学生心理建构了合理健康的体育心理。 队列广播体操比赛、田径运动会、军训夏令营三项活动驾驭多年,较为成熟,这里不赘述,此文仅重点谈及阳光长跑活动。 冬季长跑由来已久,早先坚持冬季越野赛,象征性轰动一下;后来因安全问题,在校内跑步,时间仅为11月、12月两个月,虽年年坚持,组织比较松散,效果也就一般;从2007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特别是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以来,按照市区有关具体精神,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得显著的成绩,下面就“有力的措施”“显著的成绩”向领导简要汇报。 “有力的措施”就是坚定而正确的理念,有力而坚强的领导,周密而科学的机制。概括的说能否开展决定在理念,能否坚持决定在领导,质量高低决定在机制。 一、理念:强校必得先强身,体育工作背负着祖国的前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是强大的推力,这个推力的本质是对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强烈的责任心,我们看“20年来青年少年身体素质一直下滑”的结论,在一线感受着学生“豆芽似”的体质,觉得我们背负的责任重大,背负着不是考分,不是升学,而是未来中国的前途。我们认为如果把“德、智、体”形象化为一个人,则德似灵魂,体如骨骼,智若血肉。骨骼以载血肉,血肉以藏灵魂。骨骼瘫软,何以载血肉,亦无灵魂藏所。固认为强国,先强身,同理强校也义无反顾的必先强身,这是根本,是大计。而且这理念不能纸上谈兵,务须付诸行动。 二、领导:领导的行动是活动的旗帜,必须做到精神上鼓舞、机制上保证。 (一)领导的鼓舞 在活动面前,我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态度非常果断,言:“我们不能搞虎头蛇尾,不能只做样给局长看,不能贪污学生的时间,不能拿学生的身体作赌注,更不能把文件往下一推了之,而要一抓到底……”在诸多问题面前,领导没有一点退缩。 具体行动一:2013年10月15日下午,全校师生在学校操场隆重地进行了“开跑仪式”,校长发表重要讲话,书记发出“阳泉七中阳光长跑开——始——”的命令,长龙似的队伍,首尾相接,拉开了跑步序幕。——这就是态度,就是领导对活动的理解,就是对全校师生精神上的鼓舞。 具体行动二:学校领导组成值勤组,班子成员周一到周五每人负责一天,佩戴“执勤”标志,巡回检查指导,每天都要过问当日跑步情况,现场解决遇到了的诸如与其它活动冲突、学生请假人数上升、场地腾踏空气不良待等问题。——这就是号令,就是鼓舞。 具体行动三:在困难的时候站出来给学生们打气鼓劲,当出现了畏难情绪——因风大,因天冷,因各种冲突,校长说“从10月上旬始到来年5月中下旬(2013年跑步时间向后两个方向前延伸)终一天都不能少,再大的困难也得克服……”——这就是态度,这就是鼓舞。 具体行动四:开跑后,校长一换鞋一下子溜到学生队伍中,同学生一同跑,边跑边和学生谈体育活动心得,学生一头汗,校长也是汗一头,临了摸着学生头说“今天的运动量合适,微微有汗渗出”。校长上道了,副校长上道了,主任们老师们也在学生中出现了。——这种身体力行,更是鼓舞。 (二)机制的保证 组织1400多学生,24个班每天跑步,做到有条有理,有头有尾,可不像上课那容易,必须有机制保证。 1、管理机构。组成以学校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组,教导处团委牵头抓,体育教师具体组织指挥,年级组长管理本年级工作,班主任组织学生,各班外派检查员,保证了活动环环相扣不脱,每个细节都有人抓,从上到下形成管理网络。 2、人数的确定。人数问题,从实际出发,经测算每天至少能保证80%的同学参加。充分考虑了:活动时间留值日生,身体异质学生,女生生理特点,感冒发烧等问题,要求各班每天至少必须保证80%的学生参加,其余学生班主任作安排。人数不够扣除班级分数。 3、随队检查员。整队慢跑,使人人都能承1500米的活动量,为保证落实,安排了随队检查员。检查员从其它班外派两名,一名为团支部书记,另一名为优秀负责的学生,一男一女,男随外圈最后位置检查男生,女随内圈最后位置检查女生,此可一目了然监督全班(男生4列跑外卷,女生4列跑里圈)。检查员查三项指标:一是统计人数,二是查看班主任在岗情况,三是看队形是否整齐统一。随班派检查员是这项活动的核心机制。 4、数字上报,及时反馈。检查员的三项数字,当天下午跑毕,交主持工作的体育教师审查,当值体育教师当天统计上表,每周向全校师生公开其结果,接受广大学生教师的监督。 5、多层次检查网。学生检查员对所负责班级进行检查,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管理,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政教处派专人进行安全检查,学校校医就位随时处理意外伤病,学校领导对全场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6、学生个人跑程统计。体育委员负责统计班里每个学生当天跑程,对双休日及值日生身体不适的学生,以走代跑或另辟时间补跑,都要一一记录。 7、长跑日记管理。长跑日记以班为单位提出要求,该要素列入班级评价量化之中,以数量质量两个维度进行考评。 8、以《阳泉七中阳光长跑快报》的形式,每日跑毕,及时上墙通报;以“展示”的形式促进,上下学期各进行一次阳泉七中阳光长跑展示活动;以录相的形式,把当日跑步的情形全程录下来,再对照视频进行点评,而后上传到优酷网保存。 8、奖励机制。周公开,月小结,学期总结,完全结束后召开大会进行表彰,评出优秀团队,优秀个人,以此鼓舞,以此推动。 三、物质支持: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惜人力物力 跑步首先是场地问题,七中有场地,严格的说不够跑步的条件。我们的操场垫的是矿渣,一千多人一跑,尘土飞扬起来,形成土雾阵,笼罩着学生,学生吸入的是红色的粉尘,衣服上鞋上,到处都是红粉尘,一周后校医反映,学生反映,学生家长反映,体育教师抗议。怎么办?场地没有喷水设施,又用不起专用喷水车,学校紧急起用人工喷水预案。后勤及处室抽取人员每天下午人工洒水近三个小时,把整个跑道洒到不起尘,每天耗水不下20吨,洒水日100个左右,用水不下2000吨。 因跑步,增添了各种标志牌,设立了多项奖,有不少人加班工作等等。学校对此项工作不惜人力物力,一手抓到底。 我校跑步时间,只有6月9月两个月,因天气温高不组织跑步,改为技能技巧性项目,如跳绳、踢毽等活动,其余全安排跑步。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日人均1500米,年人均1800多公里,全校计250万公里之多,相当于绕地球跑了30多圈。数字如此,实际效果如何呢? 一、形成了锻炼意识 通过近几年的长跑,使班主任和广大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长跑锻炼的意识,时间一到,大家都能自觉认真地站在了指定地点,从而改变了活动靠广播督促的现象;就连怀疑“红旗能打多久”的少数人也都积极地关心起长跑了。 体育锻炼习惯与意识的养成,使学生受益终身,其意义是重大的;对于学校来讲,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培植,是一所健康有责任的学校的必修课,如此坚持将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测验的成绩看,通过“每天1500米”的练习,大家的耐力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女生的成绩有了惊人的变化,据初三不完全统计,以前女生长跑及格率不足50%,而现在提高到了80%以上。 2、学生的抗病能力明显提高,冬春两季因病请假人数比较往年大大降低,正如潘君萍老师所言“请假缺课的人少了,课堂效率高了”。 3、去年中考体育成绩30%学生得满分,学生高兴,家长满意。 三、畏惧长跑的心理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少学生喜欢上了长跑,从收交的星期六、日学生自主练习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能自觉安排长跑,逐次统计按时上交。有不少同学能即时写长跑日记,谈体会说感受。 四、阳光长跑活动参与面之广,坚持时间之长,运动量之大,是其它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每月组织一次运动会也不及每天坚持10分钟长跑,这种效果从“学生因病请假大大降低”“中考体育成绩大幅提高”两项硬指标可以读出。 问题反思。 1、有的教师认识不足,有抵触情绪,态度不积极。有些班级管理不到位,整队有拖拉的现象,有的跑步中不听指挥随意走步的现象,还有队伍不齐胡乱跑的现象,也有少数班主任不到现场的现象等。 2、特别是在连续干旱不下雨的情况下,操场尘土飞扬,不利健康,虽采取了洒水之权宜之计,但长远的看必须在硬件设施上做文章。 3、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尽人意,长期存在跑跑停停的问题,整队拖拉问题,自主跑步管理问题。使锻炼质量打了折扣。 4、对长跑网站的建设,长跑日记管理都不到位,只重视了操作层面的东西,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意识方面的东西。 以上侧重汇报了阳光长跑工作,之所以重点说这项工作,是因为这项活动,尚在探索之中,同时想借此机会,求教于同行,求助于领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