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一、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激发学习兴趣体育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根据学生生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兴趣是

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小学生好

奇心强、易模仿等心理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

则更显重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生活化、有趣味,学生

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为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改编,把一些内容改编成

学生生活中经常“玩” 的游戏,这样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

趣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

2.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学中正

确的激励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

能乐于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动力。教师合理地运用语言、

非言语性的激励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

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1)正确运用语言激励。在实践教学

中,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

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地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

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 “你做得非常好,老

师很喜欢。” “大家来看X 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

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

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

的积极性。 (2)运用非言语的激励。教师在上课时体现的

仪表美、体态美所产生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出色

时,教师的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将会

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走近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

摸摸他的头,对学生表示出一种无声的赞扬⋯⋯对提高学

生活动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往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

生关系。陶行知先生曾说: “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

做小孩子的先生。”我想,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怀着一颗

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

教学过程中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师生才会成为朋友。新体

育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中关注和尊重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

引导他们学习,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这有利于增进师

生感情。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

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

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 “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

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

囹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年第6期

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

利。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

体意识,使学生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机会。

只有那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

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的教学,

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

确立,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

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望和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课内学习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

课外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

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

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在恰当

地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

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

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展性评价

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相

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后天的学习上,而且与

先天的因素有关。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统一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

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

可能遭受挫折或失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促使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受益;

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与学习成绩评价等方面应根据标准要求

进行改革,从而使每位学生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体现自

身发展的价值。

从健康角度看,每一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

尽相同。因此,在新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

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

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对那些

动作发展好的学生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

那些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

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新的学习动力。

体育新课程更加倡导对体育学习“弱者”的关注。教

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强者”

和“弱者”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体育学习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以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