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策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教学策略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

互动教学策略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是基于以下三个理论假说:

1、师生是统一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合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表现了主体性的本质特征——能动性和自主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当然主体,谁也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能动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动性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都不可能是教学过程中独立的唯一主体。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而成为活动的统一主体。

2、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师生的教与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形成这样的关系和过程:教师从教——教会——不教;学生从学——学会——会学,教与学在这交互活动中达到统一。

3、人境的交互影响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图拉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是由人、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之间连续不断交互作用所决定。”“人和环境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它们都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性能。环境的潜能只有在特定的行为使之现实化之后才能起作用。同样地,人的潜能在未被激发之前,也并不发生作用。”

儿童学习的心理机能也就是认知的、行为的和环境的诸决定因素之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环境的潜能现实化、儿童的潜能被激发的方法,就是让儿童与环境进行和谐的互动。

在教学互动中,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  

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方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这就是说教师自身认识水平的高低,或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好坏,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认真与否,课堂纪律是严谨还是涣散,同样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体育教学主要是在体育场馆中进行,与其他学科相比,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对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的要求也较高,同时学生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时,在承受较大生理负荷的同时,也将同时承担一定的心理负荷,因此,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也就更加明显。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好、很好!”“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语言表扬小朋友,或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给小朋友以鼓励。同时还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奔跑、跳跃、投掷,特别是游戏时,只要有可能便加入到小朋友的游戏中去,当小朋友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游戏时,他们游戏的热情就会充分地释放,加油声也喊得一浪高过一浪。此时老师也完全忘情于游戏之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游戏的胜利和快乐。

在教学互动中,调节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之间的心灵得到沟通,情感得到交流,认识得到提高,就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优势,既要创设条件使组内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又要积极开展组际交流、组际互查和组织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

例如:在上二年级的投掷课时,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投掷器械的选择上改变了以往在一节课中只选用一种投掷器械的方法,而同时选用了五种不同的投掷器械:绳弹、小棉球、三毛球、纸飞机木夹子。这五种器械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小朋友所喜闻乐见,便于投掷的器械,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爱好,从中选择一种器械,由于是自己所喜欢的投掷器械,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生选择的投掷器械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先学习一种器械的投掷方法,通过共同学习,小朋友基本掌握一种器械的投掷方法后,又进行第二轮的分组和学习。这时,每个小组内的成员由原先投不同器械的学生组成,组内成员一方面把自己学会的动作教给其他小朋友,同时又要向组内小朋友学习另外四种器械的投掷方法。此时,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小组成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切磋、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小朋友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健身”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