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必须具备的意识

 ...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围绕学生进行,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设置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内容,大力开设校本课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都要融入社会,不应再将体育看做单纯的以身体活动的体育课,而应视为立体的、有一定学科综合的课程,这是一线体育教师首先应认识清楚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以下几点意识:

(一)安全意识

“健康第一”是这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利用和开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时,应“以人为本”,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加以筛选,确保学生在运用课程资源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时的安全性。如:体育器材设施功能的挖掘,器材的布局和制作,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课外与校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学校周边自然地理资源的运用等,均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

(二)成本意识

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学校需要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必要的开支和一定的成本是需要的,但要具有“低成本高效益”意识。用有限的学校体育经费,最大可能地支持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有现实意义的资源,充分开发现有体育器材设施的功能,就地取材,避免现有体育器材设施的闲置和浪费;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要从经费的投入、时间和空间的利用、学生学习的效率出发来考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主体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成为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运用课程资源的主导。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目前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调动起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利用,去开发,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体育教学服务。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拓宽体育教师的视野,为体育教学准备更丰富的内容,帮助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和促进师生、同事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交流。作为一种专业活动,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拓展了自身专业活动范围,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是受益的主体。

(四)交流合作意识

课程资源的多质性使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项目的教学也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之间应注意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所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认可和体现。不仅仅是有形的课程资源,如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教学资料等的共享,无形的资源,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更要和他人加强交流。

(五)特色意识

各地由于地域特点、学校体育实际、学生身体素质、教师专业能力等的不同,可以开发与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会具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发挥地域优势、民族特性、学校特点和教师特点,发展学生个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应注意开发最适合体育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如果失去体育学科的特质,将其混同于其他学科,也就失去了体育的特色。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给我们留有很大的开发和创造空间。只有广大体育教师都真正参与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