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华阳中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下)

育体育人强体健心——四川省华阳中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下)突破传统体育的狭隘观念和行为路径,四川省华阳中学虔诚兑现学校体育的育人本质,十余年矢志不渝地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学校体育

育体育人强体健心

——四川省华阳中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下)

突破传统体育的狭隘观念和行为路径,四川省华阳中学虔诚兑现学校体育的育人本质,十余年矢志不渝地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学校体育本真之路。  以“健康第一,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思想引领,通过开发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体育活动、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体育三管齐下,逐渐培育起具有华中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在学校人本关爱、育人育心理念指导下,以回归体育的育人本质为核心,以激情拼搏的精神为动力,在学校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形成了“育体育人、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的观念文化、教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学校育心文化。  其间熠熠闪烁的“敢于迎接充满激情挑战”的体育精神,让每个师生亲身体验和深切感受到了澎湃其中的体能、人格、精神和智慧力量。

 “体教结合”开辟学校体育新路径

 小帆的父母都是专业运动员,对他的学习很看重,让他转入华中本意是想他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但学校对他进行发展性诊断后,建议他进入华中奥林匹克田径学校当“学生运动员”。

 运动天赋很快迸发出来,小帆在国内赛场屡创佳绩,还作为运动队旗手远赴美国参赛。更让他父母大吃一惊的是:孩子学习成绩竟然也跃居到班上前几名。2008年,他还以四川省年龄最小的火炬手身份,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华中创建初期,投入巨资修建了现代化的标准体育场,组建起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曲棍球队等竞技体育运动队,大力培养学生体育特长,迅速跻身全省、全国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学校行列。

 但华中体育改革创新并崭露头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则是华中与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携手共创“奥林匹克田径学校”开启的“体教结合”新路。

 怎样充分发掘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把坚忍不拔、团队拼搏等竞技体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传递给全校师生,激发奋斗的力量?

 2006年,在双流县一次体育教研会上,获悉省田径运动学院正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后备人才基地,华阳中学闻风而动,派出党总支副书记刘忠前往协商合作事宜。

 其时,运动技术学院“读训矛盾”相当突出,多数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尴尬。虽然当时省内已有两所中学拿出了与运动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方案,但都未摆脱传统体育框架。

 “整合双方的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在普通中学创建奥林匹克运动学校,把运动技术学院学生分到华阳中学各年级各班随班就读,将运动员学生转为学生运动员……”华阳中学的这一创新思路,立即点燃了运动技术学院的兴趣。

 其时华中体育正处于转型期,急需提高竞技体育活动水平。其深层次需求在于:以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浓厚学校体育活动氛围,促进学生竞技体育与文化学习同步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好素质基础;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让竞技体育精神向其他学科和学校整体教育辐射、渗透……引入运动技术学院的竞技体育力量联合办学,为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战略性契机。

 “但是当时华中很多老师、行政领导并不理解,认为普通高中应以文化知识为主,否则学校就可能改变性质,变成体育学校了。那时我们每天晚上逐个做工作,最后行政班子举手表决才通过了。”华中党总支副书记刘忠说。

 2006年9月8日,四川省奥林匹克田径运动学校在华中宣告成立,开启了“体教结合”的学校体育新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竞技水平为核心,以发展文化素质为重点,运动技术学院将初高中适龄运动员学生放到华中,并派出专职教练长驻华中,负责训练和生活管理;华中为学生提供学籍,把他们编入平行班级,让他们在华中完成初高中的完整学习,训练时间集中在早上和下午四点以后,做到文化课学习与所在班级同步、竞技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共同提高。一种全新的“体教结合”模式初见端倪,并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2007年8月,华中首次参加在海口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金牌总数雄居榜首,多家媒体把华中形容为“最大的赢家”和“最耀眼的一支队伍”之一。随后,华中连年获得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总分“中西部第一”和“全国前三”,连续六年获四川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之冠。

 长期领先全国中学生田径项目的北京几所著名中学震惊之余,亲临华中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模式,在奠定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开发体育特长,比单纯的体校训练优势更突出,学生体能训练效能和文化素质同时提高,心理稳定、健康成长。”

 “体教结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体育报》先后做专题报道,全国7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前来华中学习交流。2010年12月25日,四川省体育运动学院院长张容伟在接受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专访时表示:“这种新的‘体教结合’尝试,改变了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学校、学生、家长各方共赢,学生在普遍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提升了文化成绩,改善了思想品质。”

 体育文化:从精神凝聚到价值觉醒

 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女子曲棍球冠军,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金牌总数之冠,第四届四川省学生健康活力大赛一等奖……国家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女子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

 以号称“铿锵玫瑰”的女子曲棍球队为典型表征,熠熠闪烁着“敢于迎接充满激情挑战的精神”而捷报频传,华中田径项目也踏歌而行:2010年7月,在四川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华中代表队冒着瓢泼大雨,从泥泞里拼杀出一条冠军之路。2013年4月,四川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作为4×100米全国男女冠军的华中代表队意外失利,但华中田径队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又一次背水一战,又一次踏上了团体冠军之路。

 在华阳中学耀眼的功劳簿里,体育占了相当比例。但在祝长水校长看来,华中体育的最大财富,并非这些琳琅满目的奖牌和熠熠生辉的竞技体育、体教结合、模块教学等体育特色,而是内蕴丰厚的学校体育文化——让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沉浸其中,亲身体验和深切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体能、人格、精神和智慧力量。

 发掘精神潜能,培养育心型体育教师团队

 胸怀全员体育与健康,强健学生身心素质,华中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课堂改革纵深推进,一路构筑学校体育的质量高峰,一路刷新学校体育的精神内涵,一路提升体育教师的发展高度。

 “把一群只懂得打篮球的体育教书匠,变成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研究的育心型教师。”华中在整体培养“育心型教师”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打造一支善于“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

 着力激发体育人不服输的精神力量,潜心发现、精心开发体育人的创造潜能,把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需求转化为每个体育教师的内在需求,华中展开了丰富而具特色的校本研修行动:以“人本关爱”讨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构筑团队精神支柱;以教学育心“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扎扎实实的体育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体育教育实践研究能力;以陈安福教授为首的专家资源和四川运动技术学院的专业资源,提升教师体育专业素养;以参加各类竞赛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正如华中体育人的普遍感受:“享拥华中独特的文化气韵和精神环境,老师们激发了主动自觉发展的强烈愿望,赢得了走向‘育心型教师’难能可贵的专业性支持力量。”

 2003年7月,万天亮从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刚到华中报到,祝校长就找他谈话:“我不担心你的教学,但是担心你的教育。”“当时我想不通的是,我毕业于正牌体育专业院校,他为什么会对我说这样的话?这让我一直思考,长期影响着我这些年的教学改革和专业成长。”万天亮说。

 “第二年10月,华中‘首届科研课改活动月’,我师傅张刚富第一次听我上公共课,当场就提了十点意见,没有一句表扬,我当时年轻气盛,很不服气……课后几位体育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了细致指导: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和‘育体育人’的思想,课堂结构、教法传统而缺乏新意。这些指导让我眼睛一亮,我由此找到了自己课堂的症结。”

 2011年12月,万天亮参加全国首届高中体育教师技能大赛,经过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课间操展示、教学设计、微型课五个部分近三个月的磨砺,与其他两位教师一起夺得团体二等奖,并“从中体验到了作为一个体育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明确了体育学科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为华中体育特色曲棍球项目的发起人和总教练,张刚富十年一贯履行着自己的座右铭:“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作为出身于部队“体工队”的张老师,转业考上重庆师专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在农村乡镇中学、达竹矿务局一中当过体育老师,并艰苦奋斗出了成绩。2001年应聘华中后,学校竞技体育的高峰构筑、“体教结合”的模式探索、体育课堂的改革创新,都浸泡着他的心血。2010年华中初探“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体育组绝大部分老师都一时难以把握其要义,张老师通过深入研究,编写了体育学科“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了体育教学“套餐制”,并为老师们精心讲解、修改教学设计,促进了体育组老师“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的有效运用。

 一如他素朴清朗的座右铭,对自己的贡献和专业发展,张老师说得情真意切:“华中体育人善于把握机遇,敢于拼搏创新,但是没有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没有学校提供的机会和平台,华中体育不可能走到今天,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2002年同为体育老师的肖通蓉,带着娃儿追随张刚富来到华中。“来后我很欣慰,原来是学校要求我做我就做,现在是华中发展催促着我去做,是我要做、我要发展。”

 作为双流学科带头人,肖老师也曾遭遇转型之痛:“2004年我还在迷信传统教学模式,转型课堂教学,走向生本动力型课堂,主要引导、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地学,我一时难以适应。”2010年启动的“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给肖老师带来了曙光:她负责单元模块中的瑜伽教学,一段时间每天都要自练瑜伽一个多小时,并对瑜伽发生发展过程、怎样渗透到体育教学、运用“教学育心”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等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研究、设计,实现了“从只重身体技能训练的一维教学”向“融育体、育智、育情一体的三维教学”的转变。2012年,肖老师作为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之一,与万天亮一起走上全国首届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舞台。

 “体育组应该像一只手的五根手指,配合好了可以弹出美丽动人的音符,一个团队要有斗志,关键是把每个人都激发起来、发展起来、聚合起来。”华中体育教研主任何为娓娓道来:“在华中有两件事促使我奋斗。一是华中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双流县田径比赛,一个资深体育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双流体育不是你操练的?’这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发誓非要干点名堂出来。二是华中第一次运动会与祝校长发生冲突,通过运动会改革我萌芽了体育教育思想。”

 2008年陈安福教授找到何为说:“你们体育教研室在华中七年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在体育教育教学科研上还比较欠缺,你们到底是想成为一群普通的体育老师呢,还是一个专业化团队呢?”

 被再次激发起来的体育老师们,在何为带领下做出了新的努力:积极参与学校“育心”文化课题研究,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提升体育教育专业素质。特别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需要,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近年来,华中体育教师在各级教学研讨和赛课活动中频频亮相。作为成都市教育科学院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从菜单培训到精品课程,华中从3名体育老师承担菜单培训任务到9人成为精品课程菜单培训者,占全校体育教师一半以上,这在整个成都高中学校中实属罕见。2012年9月,在四川省体育教师技能展示活动中,华中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仅有的展示团队技能的学校。

 事实上,伴随华中“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体育素质教育的新路探索,华中教师赢得了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17名体育教师中有8名研究生毕业、10名中学高级教师、3名县级学科带头人、2名县级名师、2名四川省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专家、1名国家裁判员、16名国家一级裁判员,这支队伍相继获得体育赛课全国一等奖2人、四川省一等奖3人、成都市一等奖5人。

 积聚文化能量,唤起学校体育的价值觉醒

 体育是什么?它不仅是一种运动、一种活动、一种课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能量,它不仅要影响每个人养成热爱运动、勤于健身的意识和习惯,更要从中获得敢于梦想、团队奋斗、勇于拼搏、锐意创新、绽放潜能等体育精神品质和生命能量。“学校尤其希望通过这种精神、文化的聚生释放,让学生不仅是在体育和学习上,更在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保持一种永不服输的韧劲和持续澎湃的能量。”

 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诉求,华中人擎起“育体先育人,育人必育心;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的体育改革旗帜,唤起学校体育的价值觉醒。2008年以来,华中展开的“由奖牌学校向品牌学校转变、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变”的战略构想,以及“人本教育‘育心’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便引动学校体育向着这一方向跨出了步伐。

 “单纯地讲强身健体,那是体育的初级阶段;简单地讲体教结合,也是低层次的。只有把体育上升到‘育心’的高度,育体育心、强体健心,才是体育的高级阶段。国家将学校体育课程改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的就是要解决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华中强化‘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直接抓住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陈安福教授进一步强调,“育体育心”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目标,又是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还是体育教与学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加强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在2009年学校“育心文化”建设干部学习会上,陈安福教授再次点燃了华中体育改革的希望之火:“华中体育应该是通过‘育体育心,强体健心’带动影响体育改革创新,进而融入‘育心文化’,推动学校教育特色、优质发展。”

 从此,华中体育活动、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体育打造三管齐下,开始了全面进行“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的新探索,逐渐培育起具有华中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在学校人本关爱、育人育心理念指导下,以回归体育的育人本质为核心,以激情拼搏的精神为动力,在学校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形成了“育体育人、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的观念文化、教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学校育心文化。

 从全员体育、体育特色培育,到形成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华中人经历了凤凰涅槃似的蜕变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花了很长时间,在办学初期,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各种发展问题,一些人对体育课特别是体育活动不理解,尤其是毕业班文化课教师,总觉得占用了学生太多的复习时间。”华中教学副校长闫翼明深有感触地说,“但学校坚定素质教育办学方向,从创办到现在体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高初中毕业班不仅保证了体育课堂教学,包括运动会等各种体育活动都决不落下。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一个出乎他们意料的现象,就是那些经常活动的学生精神状态特别好,体力也更充沛一些,复习起来更有持久力。”

 “经过几年观察,我们发现这种现象确实比较普遍。”学校团委书记万天亮接过话茬,“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疏通血脉、舒展筋骨,还能让学生转换环境、发泄心中的烦闷,赢得乐观的心态,他们的学习成绩非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普遍会得到提高。”

 经历、见证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发展变化,华中老师们逐渐理解了“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教育力量,不仅在心里默默认同,更身体力行创造和享受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力量。所以在大课间操活动中,在毕业班跑操队伍里,在各类体育比赛上……都能看到华中老师们的身影——他们不仅是体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受益者。

 “育体育人、育体育心、强体健心”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是华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传统项目水平、学校体育特色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学校体育达到了一个新高水平:近三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96.13%,优秀率占15.03%,学生体育课考核成绩合格率达98.6%;36名学生考入空军和飞行员。唐帆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成都站火炬手,吴攸获2009年世界青少年锦标赛女子标枪银牌,林洋获2010年亚运会男子4×100米铜牌。运动成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学生终身优化发展的素质基础。

 “坦率地说,与其他积淀更丰厚、师资更强大、生源更优秀的学校相比,华中在文化科目上确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我们的学生走出去一下子就能够认出来——特精神!特阳光!特肯拼!我想,这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对成长中的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面影响肯定是巨大的,以至在他们离校后都依然能以这种精神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面对自我。”

 正是达到这样的认识层面后,华中老师们才逐渐接纳了学校的思想和做法,并且深入其中身体力行,为这种精神和文化的发展丰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华中体育精神升华为“敢于迎接充满激情挑战”的“华中精神”,并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激发出源源不绝的教育能量,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让每一个走出华中的人,都打上华中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烙印,深入骨髓地持久影响自己物质和精神生命的成长,并进而产生正向释放和辐射他人的生命力量。”这或许就是华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仰之弥高的终极追求。  (张泽科 宋玉平)

                                                                               中国教育报 2013-5-31

【  四川省华阳中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上)(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