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华阳中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上)

育体育人 强体健心——四川省华阳中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上)突破传统体育的狭隘观念和行为路径,四川省华阳中学虔诚兑现学校体育的育人本质,十余年矢志不渝地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学校体

育体育人 强体健心

——四川省华阳中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上)

突破传统体育的狭隘观念和行为路径,四川省华阳中学虔诚兑现学校体育的育人本质,十余年矢志不渝地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学校体育本真之路。  

 以“健康第一,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思想引领,通过开发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体育活动、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体育三管齐下,逐渐培育起具有华中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在学校人本关爱、育人育心理念指导下,以回归体育的育人本质为核心,以激情拼搏的精神为动力,在学校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形成了“育体育人、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的观念文化、教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学校育心文化。  

 其间熠熠闪烁的“敢于迎接充满激情挑战”的体育精神,让每个师生亲身体验和深切感受到了澎湃其中的体能、人格、精神和智慧力量。

 “学校对阳光体育认识有高度,体育活动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体教结合’模式探索有特点,体育课程改革‘模块教学’做得好,学生体育素质较好,发展全面……”

 2013年3月27日,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评估专家组对四川省华阳中学(简称“华中”)体育做出中肯评价。评审会即将结束,四川省教科所体育学科教研员邱永成按捺不住对华阳中学“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改革创新的兴奋之情,在会上公开向华阳中学表达敬意。

 早在3年前,华阳中学就因竞技体育、体教结合、群众体育运动的鲜明特色,承办了全国“阳光体育科学健身校园行活动启动仪式”,开启了学校“育体育人,强体健心”核心思想牵引的体育教学、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融合聚生、风生水起的新时代。

 作为华中“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和“育心文化”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华中十余年回归体育“育人本质”矢志不渝的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之路。

 体育活动:从单纯育体走向“育体育人”

 2001年10月,开校不到两个月,新建华中在凹凸不平的炭灰操场上,迎来了质朴而透射“育体育人”体育思想的首届运动会。700多名师生一起上场,人人参与、人人有项目;入场仪式上,各班纷纷亮出“绝活”;耳目一新的跳绳、迎面接力、二人三足跑等集体项目不断掀起热浪,场面感染了每一个在场的华中人。

 出现这种别样新意的运动会场景,源头还得从当时华中体育组长何为与校长祝长水的一场冲突说起。

 一天,祝长水把何为叫到办公室,拿着体育组制定的运动会规程,语气不容置疑:“整个方案都是围绕竞技体育在做,你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竞技体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中去。”“我心头很不愉快。”何为顿了顿,“当时我的想法是,作为体育老师,训练出几个优秀运动员能够获得全省全国冠军,就是最大追求。”但祝校长却坚定地认为:“学校体育不是单纯的竞技体育,而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竞技体育一定是在全员体育基础上优秀分子的竞技。”但何为不以为然,甚至质问校长:“你到底懂不懂体育?”祝校长更是直截了当:“如果你只重视竞技体育,就可以背着包包回家了,华阳中学需要的是能够进行育体育人的体育教师。”

 “那天我彻夜难眠,脑子里一直萦绕着:怎样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体育教育人呢?”几乎是被逼上梁山,何为只得与大家一起重做规程。“一个月后,华阳中学运动会悄然改变,运动场景壮观、人情意味浓浓,我反问自己:难道这就是祝校长所说的体育教育吗?”何为说。

 突破狭义的传统体育观念,把运动会从少数人展示的舞台变成全校师生的展示平台,华中整合篮球、排球等体育竞赛和田径运动会,将以往单纯的体育运动会改为“体育节”,让每个人都运动起来,在运动中展示自我、释放潜能,享受成功、自信、快乐,这是华中体育由以竞技体育为重心转向群众性体育的一个标志性点位。

 “变少数学生参与为全员参与,变学生参与为师生共同参与,变单纯竞技体育为竞技、趣味结合的综合运动会。”华中全员体育改革从运动会扩展到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

 着力体育活动的内需激发、自主参与。早在2003年,华中就大胆改革从小学到高中形式单一、一成不变、学生普遍反感的课间操,创编了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芭啦舞和手语操,深受学生欢迎。

 近年来,华中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初步构建起校本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芭啦舞、健美操、韵律操等校本体育活动,还有学生感兴趣的各种小型体育游戏、竞赛活动。

 坚持全员参与性,淡化选拔性,强化趣味性,学校多方联动、条块结合、错时用地,根据场地器材条件、学生年级分布情况和季节特点,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大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除常规体育课外,每班每天还安排了一节体育活动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统一安排、科学轮换,按季节变化调整形式和内容:初中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做操、跑操、太极拳活动;高一高二有往返跑、组队跑、分组踢毽、分组跳绳等活动,并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交换,做到“班班有活动、时时有活动、人人有项目”。

 在华中,每天都有学生晨跑、课间操、晚间跑;每周都有排球、篮球等比赛活动;每学期都有体育节、广播体操比赛、冬季长跑比赛活动;成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四川省中学生运动会、全国曲棍球冬令营相继在华中举办……华中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营造了寓教于乐、趣味健身、陶冶情操的校园体育氛围。

 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力量,在引动华中体育改革一路铿锵前行,画出了巨大的惊叹号?

 12年前,在成都天府大道上,刚起步的华中历经艰难招收的600多名学生,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适应力、耐挫力、自控力、自信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最大化开发生命潜能、全面奠基素质人生,华中确立起“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为了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的“人本关爱”教育思想,蹚出了一条力行素质教育的“育心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新路。

 取向“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为华中体育找到了回归本真的行进方向和力量源泉。

 华中体育探索,起步阶段奋斗目标仅是争创几块奖牌;2006年开辟的“体校结合”新路,实现了学校体育质的飞跃;2010年以来,以“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特色登上四川高中新课改的快车,乘着学校创建“全国素质教育特色高中”的东风,开始放飞“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特色文化的翅膀。

 近年来,华中遵循“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在多年改革实践基础上确立起“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理念,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坚持“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理念,是因为体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诉求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坚强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实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能锻炼与心理训练的有机统一。

 “这一理念打上了华中‘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和‘育心文化’的厚重烙印,即从人字着手,全面奠基人的素质发展。”祝长水从社会人的角度解读“人”字:“人”字上面一撇代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下面支撑的一捺代表健康,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离开了健康的身体,其他素质将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健全的心理,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提出‘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理念,最大诉求是回归学校体育的育人本质,解决‘体育育人’的问题。”在华中首席专家顾问陈安福教授看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是育体,还包括育智、育德、育美、育心。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存在着狭隘的偏见,认为体育就是育体,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功利驱动,学校体育不被重视,育智、育德、育美、育心等功能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基于这样的深层次思考,力求通过落实“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体育理念,实现“时时体育、处处体育、终身体育”,达成“增强体质,培养积极心态和良好意志品质,发展和谐人格,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奠定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础”的体育目标。华中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等全面改革入手,将体育理念和目标转化为学校全员共识和自觉行为,突破了传统体育的藩篱,逐渐形成了“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学校体育特色。

 体育教学:“三维七段”落实“育体育心”

 深化体育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华中以“教学育心、三维七段”单元教学牵引,全面建构起“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新型体育课堂。

 “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一路走来

 2003年,华中以“体育课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索”,吹响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随着学校从“人本关爱”课堂、“人本关爱”高效课堂,到教学育心“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创造性地构建起“学习引导——自主体验——讲解示范——互动探究——训练内化——激励评价——愉悦身心”体育与健康“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模式。

 提出“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模式,华中首先是因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着力改变重身体、轻心理的课堂教学观念,促进课堂教学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学转化为育知、育智、育情的三维教学与三维学习,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为成人、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中,“七段”是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建构的课堂教学方式。“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是把“三维目标”落实到“七段”教学之中,做到“学习引导明确三维,自主体验体验三维,讲解示范落实三维,互动探究经历三维,训练内化巩固三维,激励评价检测三维,愉悦身心感悟三维”。比如在“自主体验”环节,以前是教师示范、讲要领、学生练习,现在的做法则是:先预知下节课学习目标和内容,学生自主先学相关知识技能,课堂上汇报、展示……讲解点拨示范,突破难点。又如在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的“互动探究”环节,先由在自主体验中学会了的同学带动小组学习,再小组研讨,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再如在“愉悦身心”环节,过去主要是“课末”引导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现在则是通过音乐、语言提示,创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实现由内向外的身心放松。

 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学习需要,全面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依据《课程标准》,华中还在“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中,根据模块内容特点设置了模块学习的四大目标:“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熟练掌握一至二项体育运动基本技能;根据自己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选择学习项目,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体育活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这样的目标设置,既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又传递了华中“育心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内涵特征。

 2010年,四川省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伊始,华中就自主创建了“套餐制”模块教学体系:一是必修必选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专题、田径系列;二是必修选学内容,包括球类、民族民间体育、体操,以及瑜伽、定向越野等新兴运动系列。如高一第一学期,必修必选项目是:健康教育3课时、田径模块9课时;必修选学项目A套餐为:篮球模块、体操模块、定向越野模块各9课时,B套餐为排球模块、体操模块、瑜伽模块各9课时。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A套餐或B套餐。

 模块教学在组织形式上打破了班级界限,根据学生选项组成新的模块教学班级,采用按年级男女分班、走班、合班和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上课;实行模块学分制与套餐学分制相结合,一个年级4个体育老师共同实施,学生选择了项目也就选择了老师。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进展和自身潜能开发现状,适应学生需求,优化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华中建立了《高中体育模块教学学生学习评价表》、《学生模块学习成绩认定登记表》。按照模块教学“学习评价”要求,老师们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分选择,保证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体育与健康修满学分。模块学分成绩由体能成绩(40%)、技能成绩(40%)、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评价(20%)三部分组成,模块学习85分以上为优,70分至84分为中,69分以下为差。华中对模块学习检测未达到70分者给予补考机会,学生迟到次数超过三分之一、旷课次数超过十分之一则视为不及格,同时体现了模块教学“学分检测”的严肃性和人文性特征。

 “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初试锋芒

 虑及学科特殊性和实施难度,华中最初并没有要求体育学科实施“三维七段”单元教学,但体育老师们强烈要求参加。“起初我们认为,只要课堂关心学生就是‘人本关爱’课堂;只要90%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就是‘人本关爱’的高效课堂。2010年,在体育课改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学校‘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改革使我们找到了体育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华中体育教研室主任何为说。

 但是作为突破传统课堂的新型课堂建构,实施“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华中老师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学习过程设计,音乐、场地、器材等,都要精心准备。二是师生比起学,教师教学权威受到挑战。三是教师要有更高的课堂调控和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出现非预知的生成性问题时,教师须即时有效应对。四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教师要尽可能按学生运动兴趣和水平,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差异教学、个性化教学。

 怎样克服新型课堂带来的挑战?华中的主要应对之策是:优化个人专项备课与集体备课,最大化发挥个体优势,整合聚生团队智慧。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开学前一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计划,写出教材的课程教学纲要,在教研组集体解读课标后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研组分单元集体研究、分层实施每学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课前有计划、课中有评价、课后有反思;教师必须在组内课程教学纲要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做好个性化教学设计,明确课标的行为动向、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注重区分内容目标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生过程参与和能力培养,注重过程评价和课后反思,让自己从课堂教学的施工者、执行者向设计师、创造者转变。

 “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突出“育体育人,强体健心”教育价值取向,一经投放课堂很快赢得学生欢迎:2012年9月,华中体育教师万天亮参加成都市新课改研讨会,运用“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受到与会专家、老师的充分肯定: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过程清晰、易于操作、效果佳。事实上这堂课的最大突破在于:超越了许多参赛教师尚停留于体质体能训练的“一维教学”局限,显现了融育体、育智、育情三维目标于一体的“三维教学”的魅力。

 随着老师们对“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的熟练运用,华中体育课堂在各级教研、比赛活动中不断崭露锋芒。“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以其“人本关爱”、“系统优化”、“教学育心”等独特优势,在双流、成都、四川体育教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华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提升了华中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实践体验“三维七段”单元模块教学,华中老师们进一步发现了它的突出优势:一是突破了长期以来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框架,变只重知识技能的“一维教学”为以“七段”渗透育体、育智、育情三维目标的“三维教学”,变一节课的“三段教学”为一个模块的“三维七段”模块教学,使新课程改革难以落实的“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较好地克服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心理意志力、组织交往力薄弱等问题。二是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界限,课堂教学结构更趋合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出现了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初步实现了学生优长发展。三是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师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特色体育:从“铿锵玫瑰”到“体教结合”

 一所学校的体育发展,一旦脱离了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的支撑,必将失去一个强劲动力。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华中体育在以竞技体育为重心转向全员育人的同时,十分重视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和体育特色打造,其核心诉求是:把竞技体育精神渗透和迁移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进而辐射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

 一个座位牌引发的“铿锵玫瑰”

 2004年2月,华阳中学决定把女子曲棍球作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拼搏,女子曲棍球已成为代表华中体育形象和“敢于迎接充满激情激战”的华中精神的特色项目而享誉全国。

 话头还得回溯到襁褓中的华中体育。

 2001年华中开校不久,体育教研组长何为兴致勃勃参加双流县体育工作总结会。“会上居然没有找到华阳中学的座位牌!”回校后何为向祝校长抱怨。祝校长幽默加引导:“你不是名叫‘何为’吗?有为才有位。华阳中学才开校几天,人家没有你的位子很正常。应该想想我们的体育能有何作为,这才是当务之急。”

 “座位牌事件”一时成为华中体育老师挥之不去的心痛,并引发了一场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大讨论。“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每个生命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关键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教师大会上,祝校长一语千浪,华中体育人人震惊。

 一个月后,华中学生女排一举获得全县冠军。这是华中建校后夺得的第一个荣誉,犹如第一声春雷久久激荡于华中人的心灵:只要敢拼搏,就会有突破。

 首战胜利的光环尚未褪去,祝长水校长又向学校体育组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依托学校实际,站稳脚跟,准确定位,在同质竞争的死胡同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体育之路?”华中体育由此开始了特色、个性探索的艰难突围。

 “回想那段历程,就像走钢丝一样充满激情挑战。”华中女曲负责人张刚富说:“最初我们选择了藤球,训练两个月后,发现不适合学生发展,干脆放弃。2004年,经多方论证我们选择了女子曲棍球。当时周边一些学校女垒、女足都已走向全国了,但我们对曲棍球是什么都还搞不清楚,更为严重的是,连训练、器材、服装、比赛等费用保障都是问题。”

 华中不拘一格的解决办法是:以奖励的形式组建女子曲棍球队,体育组老师先以私人名义向学校借资,以解决训练、器材、服装、比赛费用等燃眉之急。

 2004年7月,组建不到半年的华中女子曲棍球队首次出征达州,参加四川省首届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锦标赛。在强手如林的曲棍球比赛阵营中,华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弟,刚上阵就身临绝境:12名队员参赛时被资格审查下去6人,6名队员一上场又受伤两人。面临背水一战,华中队员们奋力一搏,硬是一举拿下了省冠军。当年这支队伍参加全国比赛,再次将亚军抱揽入怀。

 2006年8月,华中女曲出战全省第十届省运会。其时烈日难挡,许多参赛队伍都在宾馆的空调房里休息,华中女曲却在四川文理学院运动场上鏖战酷暑坚持训练,前来视察的领导见此情景大为感动,各大媒体都对华中女曲做了跟踪报道。

 比赛场上,三名华中队员意外受伤,鲜血流了一地,但倔强的队员们裹上绷带又立即上场……祝校长从报上得到消息,当天下午即驱车500多公里奔赴现场。第二天比赛时,华中队员们更是气势如虹。“展现了华中学子敢于迎接充满激情挑战的团队精神”。华中女曲以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被媒体尊称为“工作狂”浇灌出来的“铿锵玫瑰”。

 华中女曲一路高歌猛进:2007年学校跻身国家首批曲棍球奥林匹克基地;2010年夺取全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锦标赛亚军、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亚军、第十一届运动会冠军;2011年获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冠军,被成都市政府部门授予“突出贡献奖”,这也是成都市仅有的获奖单位;华中女子曲棍球队还向国青队、国少队、省队输送了12名优秀运动员。(张泽科 宋玉平)

                                                                                                    中国教育报 2013-5-30

 

【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教学改革再调查(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