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古浪县黄羊川职业技术中学     张学虎 朱培军...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古浪县黄羊川职业技术中学     张学虎 朱培军 魏倩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重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思想意识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素质提高缓慢,体育教学很难有大幅度提高。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中学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的思想性较强,思想教育内容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可教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体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他们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锻炼身体,练成强健体魄,以便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树立起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节、竞赛规则,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纠正学生的“出风头”意识和与竞赛规则相悖的种种不良表现。通过课堂感知,增强学生的社会法纪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田径教学方面,有些同学不愿练长跑,觉得长跑太累、太枯燥,没有趣味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更要要求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跑前共同勉励,跑中加油鼓劲,跑后你搀我扶,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二、体育教师本身的示范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古人云:“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规范的动作示范、行走坐卧、外在仪表、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之乐于接受和效法,模拟和被感化。长此以往,学生在模仿中审视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人品,从而得到全面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正常体育教学中所必须遵守的制度规则。教师利用它严密组织教学,让学生循规蹈距。如,投掷教学中,要求学生听从指挥,强化安全意识,使学生明确自身行为的是与非。另外,学生无论是认识上有矛盾,或心理上有障碍,或身体有病患等等,教师的一句关爱是一种温暖,一丝微笑是一种信任。因此,“师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诚挚的爱和理解时,受到鼓励,心情舒畅,产生一种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进而“亲其师而言其道”。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

三、利用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育学生。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

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4.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的基本观点,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技巧、靠实力、靠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体育教学要求参加的人身体力行,全心投入。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失败时不气馁,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

四、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教学中对学生应以进行正面教育为主,这是由儿童爱听表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并及时表扬,使大家在身边找到具体的学习榜样。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而采用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心服口服。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下面几点:1、对优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便要指出;2、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3、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当,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4、教育中要"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

五、室内体育课中的德育培养

室内课教学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网络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电视台转播奥运会节目时,把一些重大赛事录制下来,利用室内体育课时间为学生播放,让学生感受我中华健儿为祖国荣誉努力拼搏的热血场面,以此来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另外还可插上一些运动员训练的场面,让学生了解一个取得成绩的运动员,他的训练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不仅要流汗,甚至要流血,这些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作为后盾。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有必须要有毅力、有恒心,且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始至终地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又如在上“排球”这一课时,可利用电视画面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介绍排球场地的长和宽及队员站位位置号,当介绍到中国女排的成长史时,可利用录相资料再现中国女排“五连冠”的风采,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不折不挠、为国争光的思想品德。

总之,在体育教学之中,处处都存在着德育因素,只要教师用心体会,体育将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良好渠道。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