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体育中长期规划

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体育中长期规划(2010—2020)  ...

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体育中长期规划

(2010—2020)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创新学校体育发展理念、迈向学校体育基本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学校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开创学校体育事业新局面,结合学校体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简介及取得成就

乐山一中自1903年初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学校就跻身四川省重点中学行列,七十年代末,学校再次被省教厅确定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3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百年办学,英才辈出。学校先后荣获省文明单位、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示范家长学校、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学校、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一百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先进学校、全国首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篮球)试点校、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智能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人才选拔基地等称号,先后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成都军区、国防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命名为生源基地学校。

一百年来,学校秉承“教崇德智体,学通天地人”的办学理念,以校长治学严谨、教师教育有方、学生勇于创新、学校办学成绩斐然而名闻遐迩,一直保持较高的高考升学率。2007年,本科上线突破千人大关,夺得全市理科状元。2008年,本科上线1297人;全市文理科前10名,我校各占8名。2009年,一本上线349人,三本上线1081人;全市前10名文科占6人,理科占4人。恢复高考以来,我校有102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还有更多的学生考上复旦、同济、人大、北师大、中科大、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北航、北邮等等名校。近年来,乐山一中国际班有39名学生考入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世界知名大学。

乐山一中长期以来积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学生奥赛成绩显著,有7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取得名校保送资格,有30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艺体教育硕果累累,舞蹈《美阿里》获全省一等奖,《丰收时节》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获全国一等奖;学校男子篮球队13次获四川省篮球大赛冠军,1次获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第三名。学校先后为国家、省、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近600人,向国青、国少输送队员6名,培养国家健将级运动员3人,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近600人,三级运动员近1000人。每年高考艺体上线近200人;科技创新成绩突出,有近60位同学的科技作品获全国、省级一等奖,《圆梦月球》获全国机器人竞赛高中组第一名。学校设有心理三人行、太极拳社、科技社等48多个社团组织,每周定时开展活动。乐山一中国际部开设了国际A、B班,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已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国家输送了上百名毕业生。

学校现有83个教学班,近5300名学生,教职工292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110人,一级教师126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担任各学科教学、教育学会理事以上职务者50余人,获国家、省、市荣誉称号者120余人,教师中已获硕士学位和研究生结业证书的30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占地200亩;拥有一流的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实验大楼、艺术大楼、电教大楼和图书馆;拥有标准塑胶跑道的田径场、高质量人造草皮足球场、全塑胶篮球场、网球场、功能齐全的体育馆、标准的游泳池等体育设施;拥有雄伟气派的校门、别具一格的钟楼、精心雕塑的郭沫若铜像及古今中外科学、文学、教育、艺术名家的群雕和音乐喷泉等特色建筑;拥有设备齐全、功能配套的师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目前,学校正积极筹谋未来发展战略,提倡“两种精神”(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实施“三管理”(层次、人文、科学),实现“四提高”(教师素质,科研水平,课堂效益,教学质量),将学校建设成为市内第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影响的学校。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制定依据、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体育工作《条例》,坚持“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体育为宗旨,以教育主管局文件精神为指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同时大胆创新,力求突破。积极开展快乐体育,探讨快乐体育的新思路与发展方向。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二、制定依据

《规划》的制定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借鉴以往学校体育工作经验教训和国内外学校体育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协调发展”几个发展阶段出发,围绕“抓特色、强品牌、创一流、当表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体育资源,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体育健康化、体育理念终身化、体育学科品牌化、体育专业特色化、体育师资专业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管理科学化、体育运动队精品化、体育交流国际化,努力实现“理念先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保证、体制灵活、科学和谐”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格局。

(二)具体目标

1、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确保学生合格率达95%以上。

2、组建各项运动队伍,创造条件,保证各运动队的正常训练与比赛,引领学生正确处理好学、训、成长的关系;凡参加比赛都力争上游,争创佳绩。

3、配合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项体育社团兴趣小组,每周开展2~3次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战术意识,培养体育尖子,引领全校学生全员参与,不断提高。

4、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友谊、相互沟通、和谐发展的目的。

5、明晰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要求。体育教师严格组织措施,指挥、训练、调度、编排做操、跑操方队;年级组长、班主任全程参与出操并入格管理;政教德育口负责活动全过程的考核、检查、评比、公示、总结;保卫处、总务处负责场地设备、安全保障;体卫处、校医室负责学生紧急情况处置。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实行每周轮流值周制,在必要的条件下全体教师实行集体出操,以确保全校各年级各班大课间出操质量。

6、全体教师每周一组织学习或集体备课,相互学习交流教学经验。要求每位体育教师的教案认真编写,并做到课后反思。课余时间积极撰写论文,并争取在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7、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比赛,保证每年有3~4项及以上的全校性学生体育比赛,保证每年有3~4项及以上的教工体育活动与比赛。

8、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公开课观摩与各种体育学术报告会,组织体育教师到外校外地参观学习。

9、妥善管理体育器材设备,增加体育器材设备与设施的数量,体育器材设备水平达到国家标准。

10、大力提倡快乐体育,探讨快乐体育的发展方向,摸索快乐体育的路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爱好与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第三部分:保障条件与具体措施

一、学校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袁光大(校长)

副组长:姚思俊(党委书记、副校长)

陈  平(副校长)

李火根(副校长)

王慧明(副校长)

组  员:陈亚美(校长助理)

刘  静(工会主席)

胡  云(政教处主任)

张晓东(体卫艺处主任)

王蜀文(总务处主任)

万诺夫(保卫处主任)

唐建军(教科室主任)

李培根(国际部主任)

张  佳(团委书记)

马学勤(教导处副主任)

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全体体育教师、校医

二、实施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立足于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开展活动。

2.适应性原则。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掌握一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要组建专业运动队,注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4.全面性原则。摆正《体育课程标准》与特色体育项目教学的关系,坚持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防止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而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5.教育性原则。坚持以育人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三、规划的具体措施

1、 体育教学工作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对体育教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行选择性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体育对于自我完善和延长生命的主要作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能力,促进身体协调发展,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经过选择的身体练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证三个基本阶段(即: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检查与评定阶段)秩序井然、衔接紧密,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与体育教学原则,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在每学年或每学期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步骤、时间要求、工作措施等等。

2、 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工作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的优秀人才。根据各项竞赛任务,体育教师的指导力量以及我校运动场地、设施和器材物质条件,确定建队项目。各队保证每周4~6次训练。篮球项目是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也是我校的重点。足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是学校组织的运动代表队,必须参加教育主管厅、局组织的各项比赛,根据学校的要求,各代表队应认真训练、积极备战、赛出水平、力争佳绩。学校田径代表队由于起点较低,参赛目标为:在三年内力争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夺取团体总分前三名,竞赛成绩逐年提高。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并逐渐以田径运动会为平台,融入其它体育活动项目,使之发展成为学校综合体育活动节,让全体学生参与并加入到比赛与活动中来;组织每年一次的学生篮球赛、足球赛、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组织每年一次的教工篮球赛、乒羽球赛及棋类比赛。成立教工男子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队、骑游队,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与活动,达到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感情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体质的目的。

3、课外体育活动与大课间活动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为了保证这个要求,实行每班每周有二节体育课,每天住校生进行早操活动,开展各种运动队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等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在锻炼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的活动中起指导与咨询作用,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实行每周流轮流值班制,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跑操做操。在广播操的基础上推广武术操太极拳,逐步在课间操中实行多操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做操质量。组织多次的广播操比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做操质量,达到锻练身体的效果。

4、体育队伍建设与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

成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亲自主管体育,体卫艺处、各处室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学校的体育工作管理。体卫艺处在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健全责任制与合理的工作分工和协作关系,体育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拼搏,认真钻研教材,保证每年有8~10天的培训与学习时间,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更好地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教师应积极撰写论文、编写教案,总结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从中充实自我。积极参加各种论文评选活动和公开课活动的授课与听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到外校、外地进行参观学习,促进学校与学校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见识,丰富教学经验。

5、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与建设

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体育器材室由专人负责管理,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明晰,管理人员职责落实,严格体育器材登记并合理分类,分布器材恰当、井然有序。做好运动器材、设备和运动服装的选购工作,及时满足体育教学及运动队训练、发展中各种物质的需要,保证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每期登记损耗的各种器材数目与数量并及时补充。工作目标:学校的体育设备、设施、器材达国家标准。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